2025年9月17日是第7个世界患者安全日,世界卫生组织将今年的节日主题定为“安全护理每个新生儿和儿童”。新生儿与儿童的生命健康,不仅是家庭的牵挂,更是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一环。

为什么要关注新生儿与儿童护理安全?

新生儿与儿童的生理特殊性,决定了他们是护理安全的 “重点保护对象”。新生儿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善:肺部通气能力弱,肝脏代谢毒素的效率不足成人一半,皮肤薄嫩易受感染,哪怕是过度包裹、不当喂养这样的“小问题”,都可能诱发肺炎、过敏等严重后果。

而幼儿及儿童虽发育逐步进阶,但免疫力仍远低于成人,且无法清晰表达身体不适——婴幼儿的哭闹,可能是腹痛、耳痛、发热等多种信号的“混合体”,若家长误判原因,很容易延误干预时机。

因此,成年人的护理行为和决策对他们的安全至关重要,家长和护理者必须具备正确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才能为孩子提供安全保障。

新生儿与儿童护理的常见误区

日常护理中,家长常因传统经验陷入误区,这些看似“为孩子好”的做法,实则暗藏风险:

误区 1:“裹得越厚越保暖”

不少家长给新生儿穿多层衣物、戴帽子,甚至盖厚重被子,反而易导致“捂热综合征”—— 孩子体温骤升、出汗脱水,严重时可能引发抽搐。

正确做法:新生儿衣物选纯棉宽松款,室内温度保持 22-25℃,触摸颈后温热无汗即可,无需额外裹紧。

误区 2:“辅食早加更有营养”

新生儿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过早添加米粉、蛋黄,容易引发过敏或腹泻。

建议方案:一般建议纯母乳喂养至6个月左右再逐步添加辅食。辅食添加可以先从高铁米粉起步,每次只加1种新食材(如胡萝卜泥、苹果泥),观察3天无过敏反应,再尝试下一种。

误区 3:“哄睡靠摇晃”

剧烈摇晃婴儿可能损伤脑部组织,导致“摇晃婴儿综合征”,出现呕吐、嗜睡甚至昏迷。

正确哄睡方式:轻拍宝宝背部、哼唱轻柔儿歌,或让宝宝躺在铺有柔软床垫的婴儿床中,自然进入睡眠。

误区 4:“发烧就用退烧药”

孩子体温低于38.5℃时,盲目使用退烧药可能掩盖真实病情。

正确处理:优先选择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若体温超过38.5℃,再按孩子体重服用儿童专用退烧药,严禁将成人药物减量给孩子使用。

新生儿与儿童的意外伤害防范

预防跌落伤:清除环境隐患,如固定不稳定家具、给窗户和楼梯装防护栏;不单独将宝宝留在无防护的床、沙发或高处;抱孩子时留意脚下,避免滑倒摔伤。

避免窒息风险:将小物件放在宝宝够不到处;喂食时把花生、葡萄等易窒息食物切小块,不整粒喂;宝宝睡眠环境不使用过软床垫、枕头及过长绳带。

防止烫伤和溺水:热水壶、热汤放宝宝接触不到处,洗澡先放冷水再加热水调温;即使浅水区也有溺水风险,不让宝宝独自在有水处玩耍,需随时看护。

家长医疗配合

家长的正确配合,是儿童医疗安全的重要支撑。所以,做好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就诊信息要准确:就医时清晰告知医生孩子的年龄(精确到月/天)、症状(如发热时间、体温变化、饮食睡眠情况)、过敏史(如药物、食物过敏),不隐瞒自行用药或护理情况,避免医生误判。

疫苗接种不拖延:严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接种疫苗,如乙肝疫苗出生24小时内接种,麻疹疫苗8月龄接种,接种后在医院观察30分钟,无异常反应再离开。

遵医嘱不擅自调整:孩子生病时,严格按医生剂量用药,不随意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出院后按要求复查,若出现病情反复,及时联系主治医生,不盲目自行处理。

新生儿和儿童的护理安全关乎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掌握科学的护理知识,避开误区、防范风险、做好医疗配合,用细心与专业,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来源: 精准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