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成人最常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抗CD19 CAR-T细胞疗法为复发或难治患者带来希望,约40%-50%患者能实现长期缓解。但仍有半数患者治疗后复发,背后原因一直成谜。近日,我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赵维莅教授团队在《Frontiers in Medicine》发表研究,首次通过单细胞基因测序技术发现:肿瘤微环境中的M2型巨噬细胞(一种“坏”免疫细胞)是导致CAR-T治疗失败的关键“推手”。这些细胞像“叛徒”一样,不仅抑制CAR-T细胞的杀伤能力,还通过异常代谢让肿瘤微环境持续“ immunosuppressive”(免疫抑制),最终导致淋巴瘤复发。
CAR-T疗效“冰火两重天”:为什么有人长期缓解,有人很快复发?
CAR-T细胞疗法的原理是“改造”患者自身T细胞,给它们装上识别肿瘤抗原的“导航系统”(CAR),回输体内后精准追杀癌细胞。在这项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FKC876,ChiCTR1800019661)中,22例DLBCL患者接受抗CD19 CAR-T治疗后,7例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4例病情稳定。但长期随访发现,完全缓解患者24个月无进展生存率达62.5%,而未完全缓解者仅14.3%。
“同样是CAR-T治疗,疗效差异为何这么大?”研究团队怀疑,肿瘤微环境(肿瘤周围的“土壤”,包含免疫细胞、代谢物等)可能是“幕后黑手”。他们对长期缓解和早期进展患者的肿瘤样本进行单细胞RNA测序,追踪治疗前、CAR-T细胞扩增期和疾病进展期的免疫细胞变化,终于揪出了关键“元凶”——M2型巨噬细胞。
M2型巨噬细胞:肿瘤微环境里的“隐形杀手”
巨噬细胞是免疫系统的“清道夫”,但在肿瘤微环境中会“叛变”为M2型(促肿瘤型)。研究发现,进展患者治疗前的肿瘤中,M2型巨噬细胞占比就高达51.6%,而长期缓解患者仅29.2%。更可怕的是,这些“坏巨噬细胞”会持续“作恶”:CAR-T细胞扩增期,进展患者的M2型巨噬细胞比例升至72.1%,疾病进展时更是高达85.3%;而长期缓解患者的M2型巨噬细胞则从29.2%降至17.2%。
“CAR-T细胞就像‘特种兵’,但M2型巨噬细胞会给它们‘缴械’。”团队通过体外实验验证:当CAR-T细胞与M2型巨噬细胞共同培养时,CAR-T细胞分泌的抗肿瘤细胞因子(如TNF-α、IFN-γ)减少,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下降50%以上,增殖速度也变慢——原本能“扩增3倍”的CAR-T细胞,在M2型巨噬细胞“干扰”下仅能扩增1.7倍。
“代谢战”+“信号干扰”:M2巨噬细胞如何让CAR-T“失灵”?
M2型巨噬细胞的“破坏手段”主要有两招。第一招是“代谢掠夺”:它们像“贪吃鬼”一样,通过增强糖酵解和脂肪酸代谢,消耗肿瘤微环境中的葡萄糖和营养,导致CAR-T细胞“饿肚子”——实验显示,进展患者的M2型巨噬细胞糖酵解通路活性是缓解患者的2.3倍,而CAR-T细胞的糖酵解水平却下降40%,无法获得足够能量发挥功能。
第二招是“信号干扰”:M2型巨噬细胞会释放APOE、MMP9等“坏信号”分子,这些分子像“迷魂药”一样,让CAR-T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如LAG3、TIGIT)表达增加,最终“缴械投降”。单细胞测序发现,进展患者的CAR-T细胞中,这些“投降信号”分子的表达量是缓解患者的3倍以上。
未来方向:“联手”对付M2巨噬细胞,让CAR-T更有效
这项研究首次揭示了肿瘤微环境中M2型巨噬细胞对CAR-T治疗的动态影响,为提高疗效提供了新思路。团队建议,未来CAR-T治疗可联合“双靶点”策略:一方面靶向清除M2型巨噬细胞(如使用巨噬细胞抑制剂),另一方面通过代谢调节(如改善肿瘤微环境的营养供应)增强CAR-T细胞功能。
“就像打仗不能只靠‘特种兵’,还得清理‘战场障碍’。”赵维莅教授表示,下一步将开展临床试验,验证联合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希望让更多DLBCL患者从CAR-T治疗中获益。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