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常陷入两难:长期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却要忍受骨质疏松、感染风险增加等副作用;停药又可能导致肝衰竭。我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团队最新研究为这一困境带来曙光——从月经血中提取的干细胞(MenSCs),能通过“双重调节”机制改善AIH小鼠肝损伤,且采集无创、来源丰富,相关成果发表于《Frontiers in Medicine》。
比骨髓干细胞更“给力”,MenSCs的三大独特优势
传统干细胞治疗依赖骨髓或脐带血,采集需穿刺或手术,限制了临床应用。而MenSCs堪称“理想干细胞”:首先,采集无创,女性经期用卫生杯即可收集,避免了骨髓穿刺的痛苦;其次,资源丰富,每个经期都能获取,解决了干细胞“供不应求”的难题;最重要的是,其免疫调节能力“更胜一筹”。
研究显示,MenSCs抑制T细胞过度增殖的效果显著强于脐带血干细胞(UC-MSCs)和骨髓干细胞(BM-MSCs)。“就像给‘暴走’的免疫系统装了‘刹车’,MenSCs能精准抑制攻击肝脏的免疫细胞,同时不影响正常免疫功能。”团队解释,这种“智能调节”特性让它在AIH治疗中更具优势——既控制炎症,又减少感染风险。
小鼠肝损伤“逆转”:死亡率降60%,肝功能指标大幅改善
为验证疗效,团队用刀豆蛋白A(Con A)构建AIH小鼠模型(模拟人类AIH的免疫攻击肝脏过程),并对比三组小鼠:仅注射Con A(模型组)、注射Con A后立即注射MenSCs(治疗组)、健康对照组。
结果显示,高剂量Con A(20mg/kg)下,模型组12只小鼠死亡10只,死亡率83%;而治疗组12只仅死亡4只,死亡率降至33%,相当于将死亡风险降低约60%。更关键的是肝功能指标:治疗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在12小时内从峰值下降42%,谷草转氨酶(AST)下降38%,接近健康小鼠水平。肝组织切片显示,原本大片坏死的肝细胞区域明显缩小,免疫细胞“浸润”(聚集攻击肝脏的现象)减少约50%。
“炎症刹车+修复引擎”:MenSCs如何“拯救”肝脏?
MenSCs的“神奇疗效”源于其独特的“双重作用”机制。团队通过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和RNA测序发现,它一方面像“消防员”扑灭炎症,另一方面像“维修工”促进肝脏修复。
在“灭火”环节,MenSCs精准阻断了JNK/MAPK信号通路——这条通路就像炎症的“加速器”,被Con A激活后会促使肝细胞“自杀”(凋亡)。实验中,模型组小鼠肝脏JNK蛋白磷酸化水平是健康组的3倍,凋亡标志物cleaved caspase 3表达增加2.8倍;而注射MenSCs后,JNK磷酸化水平下降51%,凋亡细胞数量减少62%,相当于给肝细胞“拆了炸弹”。
在“修复”环节,MenSCs激活了AKT通路——这是细胞的“修复开关”,能促进肝细胞再生。Western blot检测显示,治疗组小鼠肝脏中活化的AKT蛋白水平比模型组高40%,就像给受损肝脏“充了电”,加速修复进程。此外,MenSCs还能抑制炎症因子释放:治疗组小鼠血清IL-6水平下降45%,TNF-α下降39%,进一步减轻肝脏“负担”。
临床转化:未来或实现“居家采集+个性化治疗”
尽管成果来自动物实验,但MenSCs的优势让临床转化前景可期。团队指出,下一步需探索“最佳移植方案”:比如单次注射还是多次注射?经期哪个阶段采集的MenSCs活性最高?“未来或许能实现‘居家采集+医院培养+回输治疗’的模式,患者自己就能提供‘原料’,大幅降低治疗成本。”
不过,研究也有局限性:AIH小鼠模型是急性炎症,而人类AIH多为慢性,MenSCs的长期疗效还需验证。李兰娟院士团队表示,将继续优化MenSCs的培养和输注方案,探索与现有药物联合使用的可能性,让这种“来自月经血的救命细胞”早日惠及患者。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