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从源头杜绝新陈稻谷掺混、陈化稻谷冒充新稻谷等问题,同时提升收购效率,保障库存稻谷品质与后续流通安全,现围绕 “人工初检 — 理化复测 — 综合终判” 三级检测流程,明确各环节操作要点、所需工具及判定标准,为粮食仓库收购工作提供标准化指引。
一、人工初检:过滤不合格稻谷,守住收购 “第一关”
人工初检是稻谷到库后的首次质量筛查,以人工操作为主,核心目标是在20-30分钟内快速识别感官异常、关键指标超标的稻谷,减少后续理化复测的样本量,避免无效检测浪费时间。
(一)核心操作要点
感官鉴别:直观区分新陈与品质优劣。这是人工初检的核心步骤,通过 “看、闻、捏、咬” 四步法判断稻谷状态:
**看色泽与完整性:**取 200g 稻谷样本倒入白瓷盘,在自然光下观察 —— 新稻谷颗粒饱满、光泽度高(籼稻呈鲜亮金黄色,粳稻呈乳白或浅米黄色),无霉点、虫蛀孔洞;陈稻谷色泽灰暗、无光泽,颗粒易破碎;陈化稻谷则伴随明显霉斑(多为白色、绿色霉点)或虫蛀痕迹。若霉点颗粒占比超 3%,直接判定不合格。
**闻气味:**将样本凑近鼻尖轻嗅,新稻谷有自然清新的稻香味;陈稻谷可能带有酸味、哈喇味(脂肪氧化产生);若出现霉味,无论占比多少,均判定为不合格,无需进入后续检测。
**捏硬度与饱满度:**取 10 粒稻谷用拇指与食指轻捏,新稻谷硬度高、饱满度好,不易捏碎;陈稻谷质地松软,用力捏易破碎,且碎粒中无完整胚乳;陈化稻谷则手感干瘪,捏后易成粉末。
**咬口感:**取 1-2 粒稻谷放入口中轻咬,新稻谷清脆有声,咬碎后无异味;陈稻谷咬感发糠,可能伴随酸味或苦味。
(二)关键指标初测:快速掌握容重与水分基础数据
**容重检测:**容重直接反映稻谷饱满度,是区分新陈稻谷的重要辅助指标。使用便携式容重器,按照仪器说明书操作 —— 将筛杂后的样本倒入容重器进料口,待样本自然下落至刻度线后,读取容重数值。标准要求:籼稻容重≥730g/L,粳稻容重≥770g/L;若容重不达标,需重新取样检测(避免因样本不均匀导致误差),复核仍不达标则判定初检失败。
**水分检测:**水分过高易导致稻谷储存过程中霉变,需用手持水分测定仪快速检测。取 10g 筛杂后的样本,粉碎后放入仪器检测槽,30 秒内读取水分数值,新稻谷水分通常13%-15%,陈稻谷因储存失水多低于13%。
(三)所需工具清单
|| ||
二、理化复测:实验室精准分析,锁定新陈掺混隐患
理化复测是解决新陈稻谷掺混问题的核心环节,通过专业仪器与国家标准方法,对人工初检合格的样本进行定量检测,精准识别 “隐性不合格” 稻谷(如少量陈稻谷掺混、早期陈化稻谷),确保入库稻谷品质达标。
(一)黄粒米含量检测:人工计数 + 仪器校准
黄粒米是稻谷陈化的直观表现,需精准定量:
人工计数法:从样本中随机抽取 200 粒完整稻谷,平铺在白瓷盘上,用镊子挑拣出胚乳呈黄色、黄色变深或部分变黄色的黄粒米,记录数量并计算占比(黄粒米数量 / 200×100%)。根据 GB 1350-2021《稻谷》标准,黄粒米含量≤1% 为合格;若含量在 1%-1.5% 之间,需重新抽取 3 个样本检测,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含量>1.5% 则判定不合格。
(二)脂肪酸值检测:滴定法精准反映陈化程度
脂肪酸值升高是稻谷陈化的核心化学特征,检测步骤如下:
样本处理:称取 10g 粉碎样本(过 0.45mm 筛),放入锥形瓶中,加入 50mL 无水乙醇,密封后置于往复式振荡器上,以每分钟 150 次的频率振荡稻谷10分钟、玉米 30 分钟,然后用定性滤纸过滤,收集滤液。
滴定操作:取 25mL 滤液于150 m L锥形瓶中 ,加 5 0 m L , 加 5 0 m L 不含二氧化碳的蒸馏水,滴 加 3 滴—4 滴酚 ,用0.01ml氢氧化钾标准溶液滴定,直至溶液呈粉红色并保持 30 秒不褪色,记录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体积。
计算与判定:按公式 “脂肪酸值(mg/100g)=(消耗体积 × 氢氧化钾浓度 ×56.1×50)/(样本质量 ×25)” 计算结果,标准要求:籼稻≤25mg/100g,粳稻≤20mg/100g;超标准则判定为陈化风险稻谷,禁止入库。
(三)水分与杂质复核:提升检测精度,避免初检误差
人工初检的水分与杂质检测为快速检测,需在实验室用精密方法复核:
水分复核:按 GB/T 5497-2013《粮食、油料检验 水分测定法》,烘至恒重的铝盒称取试样约2g,试样:将铝盒盖套在盒底上,放入烘箱内温度计周围的烘网上,在105℃温度下烘3h后取出铝盒,加盖,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取出称重后,再按以上方法进行复烘,每隔30min取出冷却称重一次,烘至前后两次重量差不超过2mg为止。计算水分含量(烘干前质量 - 烘干后质量)/ 烘干前质量 ×100%,标准要求13.5—15%之间。
(四)发芽率测试:种子生长性,准确反映种子质量
实验步骤:取100粒稻谷浸泡催芽,48小时后查看露白后催芽状态,新稻谷露白率应>80%,陈稻谷<60%且芽体瘦弱。
- 综合终判:多维度分级管控,确定稻谷入库
综合终判是收购检测的 “最终把关环节”,需结合人工初检与理化复测的所有指标,按照 “合格入库、整改复检、不合格拒收” 的原则,对稻谷进行分级处理,同时建立质量档案,为后续库存管理与流通安全提供依据。
(一)核心操作要点,指标整合与等级划分
收集人工初检(感官、杂质、容重、水分)与理化复测(黄粒米、脂肪酸值、水分杂质、发芽率)等核心指标,按 “达标程度” 与 “质量风险” 划分为 4 个等级:
**一级合格:**所有指标均达标,且无任何指标接近临界值(如脂肪酸值低于标准值 20mg/100g 以上,黄粒米含量<0.5%),属于优质稻谷。
**二级合格:**所有指标达标,但 1 项指标接近临界值(如黄粒米含量 0.8%-1%,脂肪酸值籼稻 23-25mg/100g),质量存在轻微风险。
**待复查:**人工初检 1 项指标轻微不达标(如杂质 1.2%-1.5%、水分 13.6%-14%),或理化复测 1 项指标轻微超标(如黄粒米含量 1%-1.5%、脂肪酸值超标准值 0.5-1mg/100g),其余指标达标。
**不合格:**人工初检 2 项及以上指标不达标(如杂质>1.5% 且水分>14%),或理化复测 2 项及以上指标超标(如黄粒米>1.5% 且脂肪酸值超标准),或存在陈化稻谷(新陈度指数<60)。
(二)分级处理流程与责任分工
**初审阶段:**由仓库检测负责人牵头,对照《综合终判指标体系表》,逐一核对初检与复测数据,初步确定等级,填写《综合终判初审表》,并附上所有检测记录(初检记录表、复测记录表、仪器校准报告),确保数据完整。
**复审阶段:**仓库质量负责人对初审结果进行复核,重点核查超标或接近临界值指标的检测过程(如样本是否具有代表性、仪器是否校准、检测人员操作是否规范)。若对结果有异议,可要求检测组重新取样检测,复核后在《综合终判初审表》上签署复审意见。
**结果告知与异议处理:**复审通过后,向供应商出具《综合终判通知书》,明确等级、不合格指标(若有)及处理建议。同时,向当地粮食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该批次粮食检验检测情况,由当地粮食主管部门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 《XX省超标粮食处置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开展该批粮食定向加工监管工作,严防进入口粮市场,严防回流政策性粮食库存;若供应商对结果有异议,可在 3 日内申请第三方机构(如当地粮食质量监测中心)复检,以第三方检测结果为准。
来源: 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