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肝脏引发的严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早期症状隐匿,确诊时往往已造成肝损伤。目前常用的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需长期服药,副作用明显,患者亟需更安全有效的疗法。近日,我国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团队在《Frontiers in Medicine》发表研究,首次发现人月经血来源干细胞(MenSCs)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和JNK/MAPK信号通路,显著改善AIH小鼠模型的肝损伤,为这种难治性肝病提供了全新治疗思路。

从月经血中提取的“万能细胞”,优势不止一点点

提到干细胞,人们通常会想到骨髓或脐带血,但MenSCs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星”。这种干细胞来自女性月经血,采集过程无创、来源丰富,且几乎无需伦理审批,解决了传统干细胞获取难、限制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MenSCs和其他干细胞一样,具有抗炎、抗纤维化的“超能力”,此前已在急性肺损伤、肝衰竭等疾病模型中显示出治疗潜力。

“传统干细胞治疗依赖骨髓或脐带血,不仅采集有创,还面临资源短缺。而MenSCs就像‘行走的干细胞库’,每个女性经期都能提供,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研究团队介绍,与骨髓干细胞相比,MenSCs的免疫调节能力更强,能更有效地抑制过度活跃的免疫反应——这正是治疗AIH的关键。

小鼠实验证实:MenSCs让肝损伤“刹车”

为验证MenSCs的疗效,团队构建了经典的刀豆蛋白A(Con A)诱导AIH小鼠模型。这种模型通过激活T细胞和巨噬细胞引发肝损伤,与人类AIH的发病机制高度相似。实验中,小鼠被分为三组:仅注射Con A(模型组)、注射Con A后立即注射MenSCs(治疗组)、仅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

结果令人振奋:模型组小鼠在高剂量Con A(20mg/kg)作用下死亡率高达83%,而治疗组死亡率降至33%;低剂量Con A(15mg/kg)时,治疗组小鼠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反映肝损伤的“黄金指标”——在12小时内显著下降,其中ALT较模型组降低约40%,AST降低约35%。肝组织切片显示,治疗组小鼠的肝细胞坏死面积更小,免疫细胞浸润明显减少,肝脏结构更完整。

揪出“肝损伤元凶”:JNK/MAPK信号通路被“阻断”

MenSCs为何能保护肝脏?团队通过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和RNA-seq分析发现,其核心机制是“阻断”了一条导致肝细胞死亡的“致命通路”——JNK/MAPK信号通路。

这条通路就像细胞内的“应激警报器”,当AIH发生时,免疫细胞攻击肝细胞,通路被过度激活,进而“命令”细胞启动凋亡(程序性死亡)。实验中,模型组小鼠肝脏中JNK蛋白磷酸化水平是对照组的3倍,凋亡标志物(如活化的caspase 3)表达显著升高;而注射MenSCs后,JNK磷酸化水平下降50%,凋亡细胞数量减少约60%。进一步研究发现,MenSCs还能激活另一条“生存通路”——AKT信号通路,促进肝细胞修复,形成“双重保护”。

为验证这一机制,团队使用JNK抑制剂SP600125处理小鼠,结果与MenSCs治疗效果高度一致:肝损伤减轻,炎症因子(如IL-6、TNF-α)水平下降,证实JNK/MAPK通路是MenSCs发挥疗效的关键靶点。

临床转化可期,但仍需跨越“最后一公里”

这项研究首次证实人类MenSCs对AIH的治疗作用,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不过,团队也指出,目前成果来自小鼠模型,人类AIH的慢性病程和个体差异可能影响疗效。未来需进一步探索MenSCs的最佳移植剂量、时机和途径,同时开展临床试验验证安全性。

“MenSCs的优势在于来源便捷、伦理友好,若能转化成功,有望成为AIH治疗的‘新武器’。”李兰娟院士表示,下一步将重点研究MenSCs的长期安全性和作用持久性,推动这一“女性专属干细胞”早日造福患者。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