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脏病患者重获新生的希望,但术后并发症可能影响长期生存。三尖瓣反流(TR,即心脏三尖瓣关闭不全导致血液反向流动)是心脏移植后的常见问题,但其何时需要干预、对患者生死有何影响,一直是临床医生的困惑。近日,荷兰伊拉斯谟医学中心团队在《Frontiers in Medicine》发表研究,通过追踪近30年患者数据,首次清晰揭示了双心房原位心脏移植(OHT)后TR的长期变化规律:术后早期TR发生率最高,但会随时间逐渐下降,且中重度TR与死亡率升高、肾功能恶化显著相关。这一发现为临床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早期或许不必急于手术干预TR。

术后早期TR发生率超三成,10年降至9%

三尖瓣反流在心脏移植后并不罕见。此前研究发现,双心房吻合技术(一种传统的心脏移植吻合方式)是TR的风险因素之一,活检、排斥反应、供心与胸腔大小不匹配等也可能诱发TR。但TR的“脾气”很特殊: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在患者体内动态变化,这让医生很难判断何时需要干预。

为解开这个谜团,研究团队回顾了1984年至2017年间接受双心房原位心脏移植的572例成年患者,中位年龄50岁,男性占74.9%。通过分析患者术后多年的超声心动图数据(平均每人15.4次检查,共8826份),团队用先进的混合模型追踪TR的变化轨迹。结果发现,TR的发生率像“过山车”一样先高后低:术后即刻,约32%的患者出现中重度TR;但随着时间推移,这一比例逐渐下降,5年时降至11%,10年时仅9%(已排除生存偏倚影响)。

中重度TR增加死亡风险,与肾功能恶化“同步”

虽然TR发生率随时间下降,但它对患者的影响不容忽视。研究通过联合模型分析发现,随访期间出现中重度TR的患者,死亡风险显著升高(风险比HR=1.07,95%置信区间1.02-1.12,p=0.006)。简单来说,若其他条件相同,存在中重度TR的患者,长期死亡风险比无TR者高7%。

更值得注意的是,TR还与肾功能恶化“绑定”。研究发现,TR的变化轨迹与肌酐水平(反映肾功能的指标)变化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0.45):当TR加重时,患者的肌酐水平也会上升,意味着肾功能在恶化。进一步分析显示,中重度TR还会增加透析风险(HR=1.21,p=0.012)。

哪些因素影响TR?左心功能不全是“推手”

研究还找出了影响TR的关键因素。其中,左心功能不全是TR的重要“推手”:左心功能轻度、中度、重度受损的患者,出现中重度TR的风险分别是心功能正常者的1.73倍、4.03倍和9.54倍(均p<0.001)。这可能是因为左心功能差会导致肺动脉压力升高,进而影响右心功能,诱发TR。

相反,术前接受机械支持(如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的患者,术后TR发生率更低。研究推测,这可能是因为机械支持提前降低了肺动脉压力,减轻了右心负担。

临床启示:早期TR不必急于手术,观察或为上策

基于这些发现,研究团队提出:心脏移植后早期出现的TR,可能无需急于手术。一方面,TR发生率会随时间自然下降;另一方面,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早期手术能改善预后。相反,对于术后5年仍持续存在的TR,或许需要更积极的干预。

不过,研究也有局限性:由于右心功能数据缺失较多(仅1216份超声报告提及),无法明确TR与右心功能恶化的因果关系——毕竟TR和右心功能不全可能形成“恶性循环”:TR加重右心负担,右心功能恶化又会反过来加重TR。未来还需更多研究解开这一谜题。

这项研究为心脏移植术后TR的管理提供了新视角。正如论文通讯作者Kadir Caliskan教授团队所强调的,理解TR的“动态脾气”,才能让临床决策更精准,让患者获得更好的长期生存质量。

来源: 医学前沿Front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