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
你有没有发现,在不同情境下,我们会选择和不同的人在一起?比如,当平静松弛,或者有压力时,我们的社交偏好会发生微妙变化,甚至对陪伴者的性别也会有所偏好。这其实不仅仅是情感因素,大脑里的化学物质可能也在发挥作用,影响我们的选择。
一项基于小鼠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多巴胺系统在社交决策中的关键作用,尽管研究对象是动物,但为我们理解人类在压力下如何调整社交行为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动物为了生存和繁衍,每天都在面对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时候、在哪里、和谁待在一起才最合适?与异性交往有利于繁殖,而与同性相处能获得友情支持,更容易共同面对困难。但当这些内在需求与来自外界的危险产生冲突时,动物又会如何选择呢?
最近,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小鼠在安全状态下倾向于与雌性相处,但在感受到危险时会立刻改变策略,转而投向雄性伙伴。这一行为变化的核心调控者,正是大脑中的多巴胺系统。相关的研究成果已于2025年1月10日发表在《科学》(Science)杂志。
研究团队设计了三个相连的小房间,把被观察的小鼠放在中间,两侧房间分别住着雌鼠和雄鼠。结果显示,在安全环境下,小鼠不论性别,都更愿意与雌鼠相处,约三分之二的时间待在雌鼠房间。
而当研究人员在中间的房间加入一种叫三甲基噻唑(TMT)的物质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TMT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物质,能散发出类似狐狸等肉食动物的尿液气味。对小鼠而言,这种味道是强烈的危险信号。科学家们发现,闻到TMT的味道后,雄鼠减少了求偶行为,雌鼠也抛下“闺蜜“,纷纷“投奔”雄鼠,待在那里的时间几乎翻了一倍。
紧接着,研究人员播放捕猎者的视频和恐吓声,小鼠的反应依然一样。这说明,它们的社交选择的变化,不是针对TMT这种气味的反应,而是面对威胁时的一种普遍策略。
这种行为转变背后的“总指挥部”位于大脑中央,叫做腹侧被盖区(VTA)。该区域通过释放多巴胺调节动物的社交选择。多巴胺并非简单带来快乐,而是强化特定行为的动机,比如促使个体在危险时更倾向于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
对于雄鼠而言,遇到危险时,大量的多巴胺从腹侧被盖区释放,进入下游——脑中眼球后方的内侧视前区(mPOA)。这里掌控着“求偶”和“防御”两套不同的神经回路。平时,雄鼠的求偶回路非常活跃,总是乐此不疲地对异性大献殷勤;但当多巴胺伴随危险信号大量涌入时,求偶回路会被迅速抑制,防御回路被立即激活,雄鼠立刻从“恋爱脑”变成了“战斗脑”,并主动地去寻找兄弟们建立“同盟“。
而雌鼠则不同,危险时,多巴胺更多地影响位于前脑底部的伏隔核(NAc)。这个位置也连接着两条不同的回路,分别控制雌鼠对同性伙伴和雄性的偏好。影响雌鼠选择的不是多巴胺的量,而是多巴胺从上游释放的模式:
安全状态下,多巴胺以脉冲式被释放,一波一波地刺激伏隔核,这会兴奋雌鼠与“闺蜜共处”的回路,让雌鼠们更愿意抱团一起,消磨安逸的时光。
而有危险时,多巴胺变为持续释放。虽峰值较低,但信号更密集稳定。“闺蜜共处”回路对这种模式的多巴胺刺激不敏感,因此,与“雄性相处”回路的兴奋性逐渐占据优势。随着危险信号的增强,“靠近雄鼠”的安全感会逐渐提升,当雌鼠觉得这比待在同性伙伴身边更靠谱,就会做出靠近雄鼠的决定。
这种差异反映了生存压力下雌雄两性的不同生存策略:雄鼠依靠战斗力保护自己,而雌鼠则通过灵活调整社交关系,提高生存概率。
目前这项研究仍有不少未解的谜团。比如,危险信号怎样从不同感官汇聚到大脑的特定多巴胺网络?多巴胺的释放模式又是如何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等等。
尽管如此,这项研究明确了多巴胺在社交决策中确实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神经机制或许同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类的社交行为。深入理解这一机制,不仅有助于解析人类社交决策的神经基础,也可能为缓解社交焦虑、调节情绪障碍等提供新的思路。未来,或许通过精准调控多巴胺通路,我们能更从容地应对生存压力与内心需求之间的平衡。
参考文献:
Wei A, Zhao A, Zheng C, et al. Sexually dimorphic dopaminergic circuits determine sex preference[J]. Science, 2025, 387(6730): eadq7001.
本文为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扶持作品
作者:徐斯佳
审核:黄乘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研究员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