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它赋予食物风味,更维系着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但看似普通的盐,一旦摄入过量,就会成为威胁健康的“隐形杀手”。在9·15减盐周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揭开减盐的重要性,掌握科学减盐的方法。
图源: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海报
1
高盐饮食,健康的“沉默威胁”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建议健康成年人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
很多人以为高盐饮食的危害只是“口味重”,实则其影响远超味觉。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过量摄入钠盐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高血压又是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导火索”。此外,高盐饮食还可能增加胃癌、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发病风险——过多的钠会干扰钙的吸收,加速骨钙流失,同时刺激胃黏膜,增加胃部病变的可能。
2
揪出藏在身边的“隐形盐”
减盐的关键,在于识破“隐形盐”的伪装。很多食物尝起来不咸,却含有大量钠,容易被我们忽视:
图源:豆包AI生成
• 加工肉制品:香肠、培根、腊肉、火腿等为了防腐和提味,会添加不少盐分。
• 调味品:酱油、蚝油、豆瓣酱、味精、鸡精等。
• 零食:薯片、饼干、锅巴、蜜饯等,部分零食为了口感会添加盐,蜜饯则可能通过盐来平衡甜味。
• 方便食品:方便面调料包、速冻饺子、速食汤料等,为了追求快捷风味,通常钠含量偏高。
3
科学减盐,从日常小事做起
减盐不是“无盐饮食”,而是在保证正常口味的同时,逐步降低钠的摄入,以下方法简单易操作:
1.使用定量工具:使用限盐勺,清晰了解每天烹饪用盐的总量,做到心中有数。
2.替代法增风味:
• 善用酸味:烹调时多用醋、柠檬汁、番茄来调味,酸味可以强化咸味,减少盐的用量。
• 巧用香辛料:葱、姜、蒜、辣椒、花椒、八角、香菜、罗勒等天然香料,能赋予食物丰富的层次感。
• 天然鲜味:利用蘑菇、海带、虾皮等自带鲜味的食材来提鲜,减少味精和酱油的使用。
3.改变烹饪习惯:
• 菜肴快出锅时再放盐,盐分附着在表面,可以用更少的盐达到同等的咸味感。
• 多采用蒸、烤、凉拌的方式,减少需要大量调味汁的烹饪方法。
4.学会看营养标签:购买包装食品时,养成看营养成分表的习惯。重点关注“钠”(Sodium)的含量。NRV%(营养素参考值%)超过30%的就属于高钠食品,应谨慎购买。
5.警惕“鲜味”陷阱:味精(谷氨酸钠)、鸡精等都含有大量的钠,使用了它们,就要相应减少食盐的添加。
6.少吃加工食品:尽量选择新鲜的肉类、蔬菜和水果,自己动手烹饪,是控制盐摄入最有效的方法。
减盐是一场“持久战”,关乎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健康。在9·15减盐周,让我们从今天开始,从每一餐开始,主动控制盐的摄入,拒绝“隐形盐”,用清淡口味守护健康未来。
来源: 泉州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