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覆盖让新疆棉田亩产提升30%,却也让塑料污染“潜入”土壤深层。我国塔里木大学、新疆农业科学院团队最新研究显示,长期地膜覆盖下,棉田残膜不仅在表层累积,还会分解为微塑料(直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颗粒)向下迁移至30厘米深处,30年覆盖后深层土壤微塑料占比达32.6%。更严峻的是,当残膜质量超过200 kg·ha–1时,微塑料生成速率会激增85%,出现“阈值效应”。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Frontier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为干旱区农田塑料污染治理敲响警钟。
地膜覆盖30年:残膜堆成“地下塑料库”,微塑料“越变越小”
新疆作为我国最大棉区,地膜覆盖技术让干旱区棉花产量翻番,但长期使用也埋下隐患。团队在新疆阿拉尔市开展30年定位试验,追踪5–30年地膜覆盖下残膜和微塑料的变化。结果显示,残膜质量随覆盖年限持续累积:5年时仅46 kg·ha–1,30年增至281 kg·ha–1,增长超6倍;且积累速率逐渐加快,20–30年间增量达168 kg·ha–1,是前10年的5.9倍,相当于每年新增16.8 kg·ha–1残膜,“就像土壤里的塑料垃圾库越堆越满”。
更令人担忧的是残膜分解产生的微塑料。这些“土壤中的PM2.5”不仅数量增加,还在“缩水”:30年后,表层土壤中<1毫米的微塑料占比从7.9%升至22.6%,而>2毫米的大颗粒占比从49.2%降至13.8%。“小颗粒微塑料就像碎玻璃渣,更容易穿透土壤孔隙。”研究团队解释,30年时20–30厘米土层微塑料达4636 fragments kg–1,相当于表层的43%,且<1毫米的小颗粒占比达18.7%,证实微塑料可通过耕作和水分下渗向深层迁移。
阈值效应:残膜超200公斤/公顷,微塑料生成“踩油门”
研究发现,残膜与微塑料间存在强线性关系(R²=0.85–0.94),即残膜越多,微塑料也越多。但当残膜质量超过200 kg·ha–1时,这种关系出现“跳跃”:微塑料生成速率从每增加1 kg·ha–1残膜产生86–93 fragments kg–1,骤增至161 fragments kg–1,增幅达85%。
“这就像往饱和的盐水中加盐,超过阈值后溶解速度突然变快。”团队指出,阈值出现可能与残膜密度有关:当残膜过多,相互摩擦和紫外线照射加速碎裂,同时土壤孔隙被残膜占据,微塑料更易向下迁移。30年试验中,20–30厘米土层残膜达67.9 kg·ha–1,是5年时的2.7倍,印证了深层污染风险。
破解之道:及时回收+政策管控,守住“安全线”
研究明确,控制残膜在200 kg·ha–1以下是关键。团队建议三方面应对:
- 机械化回收:推广残膜捡拾机,尤其在棉田收获后及时清理,新疆试点显示机械化回收可降低残膜增量30%;
- 耐老化地膜:研发厚度≥15微米的高强度地膜,减少田间碎裂,同时探索可降解地膜,但需警惕其降解不完全导致的微塑料风险;
- 政策管控:建立残膜监测体系,对超过阈值的棉田强制休耕或补贴回收,避免“边增产边污染”。
论文通讯作者胡灿表示:“长期地膜覆盖是把‘双刃剑’,既要发挥其增产优势,更要守住污染阈值。未来需结合土壤质地和气候特点,制定分区管控策略,让棉田‘高产’与‘清洁’兼得。”
来源: 农业科学与工程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