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艳华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副主任医师

审核:张洪亮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 主任医师

癌症是全球范围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尽管现代医学在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癌症治疗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副作用,如疼痛、恶心、疲劳、免疫力下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针灸作为传统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在缓解癌症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面的独特作用,逐渐被纳入癌症综合治疗体系。

一、针灸的基本原理与历史沿革

针灸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方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传统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气血运行在经络中,当运行失调或阻滞就会引发疾病。针灸的目的就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恢复脏腑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代研究发现,针刺可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发挥镇痛、抗炎和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在古代,针灸已经被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针灸逐渐走出国门,为国际医学界所认可。尤其是在治疗慢性疼痛、失眠和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针灸显示出独到的优势。然而,将针灸用于癌症整体治疗尤为引人关注,因为癌症不仅是一种局部病变,更涉及整个机体系统的平衡失调。

针灸在缓解症状方面的优势逐渐被证实。例如,已有研究显示,针刺特定穴位能够显著减少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缓解因放疗和化疗引发的疼痛、疲劳等不适。同时,针灸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改善整体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综合看来,针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能够使患者在接受传统抗癌治疗的同时,减轻副作用和缓解症状,从而更好地配合整个治疗过程。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二、针灸在癌症辅助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1.缓解化疗相关副作用

化疗期间,患者常感恶心、呕吐、乏力等不良反应。临床实践中,通过针刺内关、足三里、中脘、合谷等穴位,能够起到显著改善症状的作用。一方面,针刺可通过调节迷走神经系统减少胃肠道不适;另一方面,经穴位刺激,机体内自行分泌内啡肽、5-羟色胺等物质,有助于镇痛和缓解恶心。在一些随机对照试验中,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较对照组在化疗相关不良反应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为针灸辅助化疗提供了有力的临床依据。

2.缓解放疗引起的炎症疼痛

放疗往往会对局部皮肤、黏膜及周围神经组织产生刺激和损伤,导致疼痛、干燥和局部炎症。在这一过程中,通过针刺局部或相应的经络穴位,例如局部疼痛可采用阿是穴或邻近的局部穴位进行刺激。研究表明,针刺不仅能通过镇痛介质释放迅速缓解疼痛,还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减轻放疗相关反应,对于减少放疗毒副作用具有显著效果。

3.改善术后恢复及调理免疫功能

手术治疗是很多癌症的根治手段,但术后恢复期间往往伴随着疼痛、肠胃功能紊乱及免疫损伤问题。针灸治疗能起到调节自主神经及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帮助恢复脏腑平衡。比如在术后早期,采用针刺合谷、足三里等穴位,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缓解术后疼痛,并增强机体免疫调节功能。一些临床观察证明,合理的针灸调理可以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并且对患者早期康复产生积极作用。

4.缓解癌症晚期综合征,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晚期癌症患者来说,除了延长生存期之外,提高生活质量成为重点。针灸在改善晚期患者疼痛、失眠、情绪波动和疲劳等症状上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调节机体整体平衡,针灸能起到改善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免疫等多重效应,使患者在疾病晚期依然能维持较好的生活状态。有实证研究显示,接受针灸配合常规治疗的晚期癌症患者,其主观疼痛评分、睡眠质量及情绪状态均有明显改善。

5.缓解心理压力与焦虑

癌症诊断和治疗过程常伴随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针灸可通过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多巴胺)的分泌,改善情绪障碍。耳针(如神门穴)和体针(如百会、内关)在缓解焦虑方面效果显著。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三、针灸介入癌症治疗的作用机制

针灸在癌症治疗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机制涉及神经、免疫、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相互作用。尽管这些机制仍需更多研究验证,但现有证据表明,针灸在癌症辅助治疗中具有潜在价值。

1.调节免疫-神经-内分泌网络 针灸通过刺激穴位影响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等内分泌器官,进而调节免疫细胞功能,抑制肿瘤微环境的免疫逃逸。

2.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部分研究发现,针灸可影响肿瘤相关基因(如p53、Bcl-2基因)的表达,诱导癌细胞凋亡。

3.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针灸可能通过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分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限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4.调节炎症反应 慢性炎症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针灸可通过降低促炎因子(如白介素-6白、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减轻肿瘤相关炎症。

四、如何合理运用针灸辅助癌症治疗?

1.个体化治疗方案

不同癌症类型、分期及患者体质差异较大,针灸治疗方案应因人而异。例如,乳腺癌患者可重点选择调节内分泌的穴位(如三阴交、太冲)。肺癌患者可选用增强呼吸功能的穴位(如肺俞、膻中)。消化道肿瘤患者可选择调节胃肠功能的穴位(如足三里、中脘)。

2.选择合适的针灸方式

(1)传统体针 适用于大多数癌症症状的调节。

(2)电针 可增强镇痛效果,适用于顽固性癌痛。

(3)耳针 方便患者长期使用,适用于恶心、焦虑等症状。

(4)艾灸 适用于体质虚寒的患者,可提升免疫力。

3.结合现代医学治疗

针灸不能替代手术、放化疗等标准治疗,但可作为辅助手段。在化疗期间,每周2~3次针灸,可减轻恶心、呕吐。放疗期间,针灸可缓解口干、黏膜炎等症状。康复期长期针灸调理,提高免疫力,预防复发。

4.注意禁忌与安全性

血小板减少患者应避免强刺激,以防出血。骨转移患者应避免在骨骼脆弱部位施针。感染风险高者需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针灸作为传统医学的瑰宝,在癌症辅助治疗中展现出独特优势。合理运用针灸,不仅能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还能增强机体抗肿瘤能力。未来,随着医学的发展,针灸有望成为癌症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参考文献

[1]Garcia MK,McQuade J,Haddad R,et al.Systematic review of acupuncture in cancer care:a synthesis of the evidence.J Clin Oncol. 2013,31(7):952-960.

[2]Deng G,Bao T,Mao JJ.Understanding the Benefits of Acupuncture for Cancer Care.J Natl Compr Canc Netw.2018,16(3):331-337.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