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邓升华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审核:栾仲秋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任医师

如果你正处于40~55岁,经常失眠、易醒、多梦。别慌!这不是“矫情”,可能是更年期在作祟。更年期是每位女性都会经历的特殊阶段,而失眠,恰恰成了这个期间女性的“心头大患”。今天我们一起了解更年期失眠的原因,以及如何科学应对。

图1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一、更年期失眠的原因

1.雌激素水平波动

伴随年龄增长,更年期女性卵巢功能开始逐渐衰退,雌激素水平随之波动,使得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活性降低,从而引起睡眠-觉醒周期异常,伴随入睡时间延长、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此外,雌激素波动导致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异常,产生一系列围绝经期症状,同样影响睡眠状态。

2.神经递质变化

影响睡眠质量的5-羟色胺、γ-氨基丁酸、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多种重要神经递质,受女性雌激素调节,在稳定睡眠节律发挥重要作用。由于更年期女性雌激素水平的变化,体内雌二醇对以上神经递质的抑制作用逐渐减弱,上述神经递质水平不断增加,进而引起睡眠障碍。

3.褪黑素减少

褪黑素是由松果体分泌合成的一种用于调节昼夜节律稳定性的活性物质,在夜间可以很好地促进睡眠。更年期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褪黑素的分泌也呈断崖式下降,导致昼夜节律失调,发生睡眠紊乱,引起入睡困难、睡眠持续时间短、多梦易醒等问题。

4.其他因素

除了上述因素以外,心理社会因素、文化程度、工作性质、基础疾病等也与更年期失眠发生密不可分。更年期阶段的女性由于家庭、工作等多方面的压力所引起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易引起失眠的发生。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慢性疾病,以及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等妇科疾病所引起的不适,往往也会导致失眠的发生。

二、科学应对更年期失眠的方法

目前更年期失眠的应对方法整体上分为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

1.药物疗法

(1)西医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激素替代药物(雌激素、孕激素、雌孕激素混合剂等)、苯二氮卓类药物(艾司唑仑、阿普唑仑、地西泮等)、非苯二氮卓类药物(唑吡坦、佐匹克隆等)和镇静抗抑郁类药物(米氮平、多塞平等),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改善更年期失眠症状,但建议严格遵照医嘱服用,定期就医,避免自行随意服药。其中激素替代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长期应用都可能导致血栓栓塞、痴呆、心脏病等风险增加。此外,镇静安眠类药物长期使用往往还会伴随肝功能受损以及耐药性、戒断反应和宿醉现象的产生,用药过程中应加以警惕。

图2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2)中医围绕脏腑(肝、肾为主)、阴阳,通过辨证论治对更年期失眠进行分类,主要依据更年期失眠发生的病因病机采用经典方剂加减、自拟中药汤剂以及中成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滋养脏腑、清心安神、改善睡眠的目的。长期服用不仅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且不良反应较少,但应按照不同剂型进行正确服用,具体用药方案遵照医嘱。

2.非药物疗法

(1)认知行为疗法,是指在医生指导下凭借认知疗法和行为干预,来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睡眠习惯,治疗时间一般为6~8周,长期坚持可以明显改善失眠状态。

(2)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改变神经元兴奋性,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来纠正失眠,安全性高、持续性强。在临床中应用成熟,对于失眠患者的认知功能、睡眠信念和认知水平等均有明显改善作用。

(3)中医外治法,如针灸、推拿、刮痧等在更年期女性的失眠改善中效果显著,且无副作用,安全性高。通过作用于人体经络穴位,调节对应脏腑功能,改善自主神经和交感神经兴奋性,恢复稳定的睡眠状态。建议根据个人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采用适宜的外治法。

图3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4)其他非药物方法,包括适当运动、科学饮食、放松身心、定期体检、改善睡眠环境等。建议日常生活中坚持以上良好习惯,为恢复稳定的睡眠状态打好基础。

图4 版权图片 不授权转载

更年期失眠虽然让人烦恼,但只要我们了解它的成因,积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就能够改善睡眠状况,平稳度过这个特殊时期,拥抱美好生活。

来源: 中华医学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