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考古学家的小铲子清扫完古陶罐的边缘后,他们也见证了一个食品界的奇迹。1913年,美国考古学家在埃及金字塔古墓中发现了一坛令人惊讶的宝藏——距今有3000多年历史的蜂蜜。这罐蜂蜜并没有变质,也没有干燥结块,检测后发现仍可以食用。三千年前,当法老们在尼罗河畔建造象征永恒的纪念碑时,这坛蜂蜜就开始了它漫长的"保鲜"之旅。如今,依然保持着当初的甜蜜,仿佛时间在它面前也静止了一样。
这个发现引发了当时科学家的兴趣:即这坛蜂蜜是唯一发现的,千年以后仍然可直接食用的食物。为什么似乎只有蜂蜜,能够如此“长生不老”?
一.蜂蜜:大自然的防腐杰作
蜂蜜的“不老传说”其实并非偶然,而是大自然精妙设计下的结果。
首先,蜂蜜是一种饱和的高渗高糖溶液,而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的体液却大多是低渗的。在高渗透压的蜂蜜中,微生物就会被吸走细胞体内的水分,直接脱水。这就像是在细胞周围放置了无数个"吸水海绵",任何试图在这里安家的微生物都会被无情地"榨干"。类似了“三体”电影中的脱水镜头。
其次,蜂蜜的酸性环境也是一道天然屏障。蜂蜜是一种pH值介于3至4.5之间的酸性液体,而大多数病原菌生长繁殖的适宜pH值在7.2至7.4之间,这就让蜂蜜的酸度也可以灭活或杀灭内部的细菌。这种酸性环境,也就让那些中性环境下的细菌们望而却步了。
更自然的是,在蜜蜂采集制作蜂蜜过程中,小蜜蜂的体内会分泌一些“过氧化氢酶”,这种过氧化氢酶会将花蜜分解成葡萄糖酸和过氧化氢。在这里,过氧化氢也就成了独门秘籍----天然防腐剂,好像让每一滴蜂蜜都自带了套“杀毒软件”。
二.蜂蜜的组成也很神气:营养宝库
蜂蜜之所以被我们誉为“液体黄金”,是因为它的稀有珍贵,和丰富的营养。在小蜜蜂采集制作的天然蜂蜜中,其主要营养成分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和多酚类物质等,其固形物质中有95.0%~99%为糖类,占到了总成分的70%~80%。
在蜂蜜的糖类家族中,有两位“主角”格外引人注目:即葡萄糖和果糖。蜂蜜中的葡萄糖和果糖,其含量占到了65%以上,其中,果糖的含量在30.9%~44.3%,葡萄糖含量则在22.9%~40.8%。这两种单糖的存在,让蜂蜜拥有着独特的代谢特性。
三.蜂蜜中的糖类:对机体的双重影响
我们知道,蜂蜜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在人体内的代谢路径截然不同。这种代谢上的差异,也决定了它们对人体的影响。
1.葡萄糖在进入人体后,会被迅速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为身体提供即时能源,让血糖的快速上升。这也是为什么当我们有点晕感和无力,低血糖时,口服葡萄糖如此有效的原因!
2.而果糖的"性格"则要温和一些。果糖主要在肝脏中代谢,对血糖的影响较小,但长期大量的摄入果糖却会增加肝脏负担,甚至影响胰岛和线粒体功能引起Ⅱ型糖尿病。研究也表明,吸收的葡萄糖和果糖不同之处在于,葡萄糖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清除,而果糖只能在肝脏处理。这就让葡萄糖和果糖,这两种单糖产生了不同的代谢效应。
营养学家常说“适量是关键”。即蜂蜜虽好,但也不能贪杯。特别是血糖不好的时候,蜂蜜也需要谨慎对待,因为它毕竟是一种高糖食品。
四.蜂王浆vs蜂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蜂产品
很多人容易搞混蜂蜜和蜂王浆,实际上它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物质。
蜂王浆是由蜂群中的哺育工蜂以其舌腺和上颚腺等腺体分泌的浆状物,初生的小蜂虫只要一直食用蜂王浆--便会发育成为蜂后,吃蜂蜜的就发育成了工蜂。
关于激素含量的问题,这也一直我们关注的焦点。科学研究显示,蜂产品中的性激素含量微乎其微,比其他很多日常食物还要低得多,它们和性早熟没有绝对的关系。不过,蜂王浆也含有一些生物活性物质,比如蜂王浆富含的MRJP蛋白等,目前认为具有食疗功效,属于营养补充品。
研究也表明,蜂王浆在某些方面确实表现出了激素样的作用。即蜂王浆促进并增加了卵巢激素。这时的蜂王浆就被认为,是未成熟雌性动物的一种天然生长刺激剂。不过,这主要是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对人体的具体影响更需要研究来证实。
五.蜜蜂的匠心工艺:从花蜜到液体黄金
蜂蜜的诞生是一个辛苦勤劳下的生物过程。工蜂首先从花朵中采集花蜜,同时这些花蜜在蜜蜂的体内也开始了神奇的转化之旅。蜜蜂的消化道中含有的特殊酶类,将花蜜中的复杂糖类分解成更了简单的单糖,同时降低了水分含量。
回到蜂巢后,工蜂们会将这些预处理过的花蜜存储在六角形的蜂房中,然后通过不断的振翅来蒸发掉多余的水分。当水分含量降到18%以下时,工蜂们就会用蜂蜡将蜂房封存起来。这个过程不仅创造了蜂蜜独特的浓稠质地,更重要的是,它也造就了蜂蜜无与伦比的存储属性。
六.可持续的甜蜜:还有养蜂人的智慧
在养蜂人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采集蜂蜜时,要为蜜蜂们留足口粮,特别是要过冬时。这不是出于对辛苦勤劳的奖励,而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甜蜜。
养蜂人带着蜂箱,蜜蜂一年也劳作不易。它们要共同经历春天的花期采集、夏天的酿造存储和秋天的准备过冬。而冬天,蜜蜂则需要储存的蜂蜜来度过寒冷的季节。过度索取,就不仅影响了蜜蜂的生存,也破坏了这个生态系统的循环。很多养蜂人都是如此,他们凭经验,只取蜜蜂酿造的多余部分,并确保蜂群有足够的食物来“猫冬”。
这种做法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当我们用勺子“挖着”蜂蜜带来的甜蜜时,也想到了勤劳辛苦的蜜蜂,以及与它们一起的养蜂人。
七.适量的适用:就是健康享受的正确方式
虽然蜂蜜是自然赐予我们的珍贵礼物,但“适量”亦始终是健康饮食里的金科玉律。世界卫生组织就建议,成年人每日游离糖的摄入量不应超过总能量的10%,最好控制在5%以内。在生活中,一茶匙的蜂蜜大约含有6克糖分,因此一天1-2茶匙就是比较合适的量。
1.而对于糖尿病来说,蜂蜜虽然比白糖含有更多的营养成分,但其对血糖的影响依然不可忽视。在吃多少“甜蜜”前,还是问一下医生,听听专业的建议更好。
2.特别是儿童,儿童由于代谢特点和免疫的不同,对糖分的需求和处理能力也与成人有别。1岁以下的婴儿还是不建议食用蜂蜜,因为蜂蜜中可能含有肉毒杆菌孢子,而婴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即一岁以下的儿童不吃蜂蜜,是从安全角度着想。
最后:回到时间见证下的甜蜜奇迹
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我们现代的餐桌,蜂蜜也用了3000年的时光证明着自己的价值。它不仅仅是一种甜味剂,更是自然智慧的结晶,是蜜蜂勤劳的成果,也是人类和它和谐共处的见证。
下次,品尝着这份来自花间的甜蜜时,就可能想到那个古老的故事,看到蜜蜂的辛勤劳作,也知道养蜂人的细心呵护。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蜂蜜似乎提醒着我们:有些美好的东西,值得用时间去沉淀,用心去呵护。
毕竟,穿越千年而依然甜蜜的,不仅有爱情和传说,还有这来自勤劳蜜蜂的液体黄金!
参考资料:
1.邓勇、张杰良、宗凯、赵静、李绍平。 王丽萍, 王丽萍, 王丽萍, 王丽萍, 王丽萍. 基于TLC和HPLC-CAD法比较分析天然与市售的蜂蜜糖类成分.药物分析杂志, 2018, 38(1): 22-28. DOI:10.16155/j.0254-1793.2018.01.03。
2.张政, 陈超, 曹红刚, 蔡圣宝, 赵风云. 基于HPLC-RI与FAAS对云南春蜂蜜理化性质的研究[J].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6, 36(10): 3346.
3.LIU Yibing, WU Dequn, LIN Zheguang, JI Ting. Review on Biological Function of Royal Jelly[J]. Acta Veterinaria et Zootechnica Sinica, 2021, 52(6): 1498-1510.
4.Royal Jelly Promotes Ovarian Follicles Growth and Increases Steroid Hormones in Immature Rats .Int J Fertil Steril. 2017 Oct 14;11(4):263–269. doi: 10.22074/ijfs.2018.5156
5.Morita H, Ikeda T, Kajita K, Fujioka K, Mori I, Okada H, Uno Y, Ishizuka T. Effect of royal jelly ingestion for six months on healthy volunteers. Nutr J. 2012 Sep 21;11:77. doi: 10.1186/1475-2891-11-77. PMID: 22995464; PMCID: PMC3499288.
6.蜂王浆生物活性特性的现状:以抗癌、抗炎和抗氧化作用为重点的全面回顾. Molecules. 2023 Feb 3;28(3):1510. doi: 10.3390/molecules28031510. PMID: 36771175; PMCID: PMC9921556.
7.Schaefer EJ, Gleason JA, Dansinger ML. Dietary fructose and glucose differentially affect lipid and glucose homeostasis. J Nutr. 2009 Jun;139(6):1257S-1262S. doi: 10.3945/jn.108.098186. Epub 2009 Apr 29. PMID: 19403705; PMCID: PMC2682989.
8.蜂蜜、蜂王浆真的“有激素”吗?阮光锋 www.guokr.com/article/441098
来源: 紫龙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