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阿公是一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他最爱到公园里散步。可最近几个月,女儿发现他渐渐变了——那个很爱运动的父亲,如今越来越“懒”,一坐就是大半天。她轻声问:“爸,我们出去走走好吗?”陈阿公只是缓缓地摇摇头,目光仿佛穿过眼前,落在了某个遥远的时空。女儿带着心疼与不解,陪父亲来到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

像陈阿公这样终日静坐、缺乏活动意愿的情况,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并不少见。许多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家属常常感到困惑:为什么老人显得这么“懒”,怎么劝都不愿意活动?

作为一名资深老年专科护士,我想告诉您:这很可能并非“懒惰”,而是疾病本身的表现。阿尔茨海默病会导致患者意志力减退、主动性下降,甚至对运动产生恐惧感。直接“说服”他们活动,往往效果有限,我们需要采用更温和、更巧妙的方法。重要的是,您需要放下对“锻炼”的执着,把重点放在“共同度过有意义的时光”上,哪怕只是一起鼓掌唱歌,也是一次成功的互动,您的陪伴、关怀和理解,比运动量更重要。

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他们的活动意愿?理解以下这些“不再活跃”背后的真相,是我们给予他们更好陪伴的第一步:

认知功能下降:患者可能无法理解“为什么要活动”这个抽象概念。

执行功能障碍:即使想动,也难以计划和组织自己的行动。

身体因素:可能存在未被察觉的疼痛、疲倦或药物副作用。

心理恐惧:担心跌倒、失败或被嘲笑。

兴趣丧失:疾病导致对以往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

有效引导活动的实用技巧:

把运动变成玩乐

我们可以不提“锻炼”,换个方式邀请爸妈:

“妈,这首《茉莉花》您肯定熟,我们一边听一边扭扭广场舞好不好?”

选一些他们年轻时常听的民歌、老歌,节奏明朗一点的。熟悉的旋律容易唤起回忆,也让他们更愿意跟着动一动。

2. 赋予活动实际意义

给简单的运动一个合理目的:

“这地有点脏,我们用脚擦擦地吧”(坐着踩抹布也可)。

“阳台的花需要浇水了,您陪我一起去吧”。

“帮我折这几件衣服好不好?”

3. 运用“一分钟原则”

不追求长时间运动,而是:

“我们就站起来走三步,然后就可以坐下了”。

成功后立即竖起大拇指,给予鼓励:“太好了!您真厉害!”

单次短暂成功比漫长失败尝试更有效。

4. 创造活动友好环境

在他常坐的地方放置吸引注意力的物品(照片、鲜花)。

将常用物品放在需要稍作移动才能拿到的地方。

保证通道畅通、光线充足、地面防滑。

5. 用温柔的抚触传递爱

如果老人完全拒绝主动活动,可以:

“我帮您捏捏腿,放松一下”。

在按摩时被动活动关节,既能维持灵活性,也是亲密互动。

给予心灵的温暖:

多肯定,少评判:重视老人的参与意愿而非动作结果,一句“您愿意试试就非常好”远胜过纠正与指责。

信任优于催促:用陪伴传递安全感,你在一旁的耐心守护,比言语更能减轻他们的紧张与压力。

节奏由他,尊重当下:一旦老人显出疲态或抗拒,不妨放缓节奏,给予休息的空间,不强迫是对他们最大的尊重。

需要避免的做法:

1.三不说:

一不要说:“您不能整天躺着”(批评指责)。

二不要说:“你必须起来活动”(命令语气)。

三不要说:“怎么这么懒”(负面标签)。

1.三不做:

一不强行拉扯起床。

二不讲大道理(如“不运动就会肌肉萎缩”)。

三不期望过高或要求复杂动作。

注:如果老人活动能力突然明显下降,请及时就医排除急性疾病。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