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下午,由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和中国地质图书馆联合创作、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的原创科普绘本《寻金记》图书分享活动在中国科学技术馆成功举行。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常委、副局长张辉和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崔玲为活动揭幕。


《寻金记》图书分享会现场

《寻金记》分《寻金记:这就是黄金》和《寻金记:这里有黄金》两册。上册侧重介绍黄金的特性、价值意义、加工工艺、科技应用等,下册侧重介绍黄金的地质成因、勘查技术、金矿类型、典型案例等。在内容设计上采用科学、历史与文化的三维融合,在形式上采用角色引领和国风美学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打破了传统科普的单一知识输出模式,构建了“科学本质—历史脉络—社会价值”的立体内容传播体系。绘本以“英雄地质队”—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为原型,塑造了“金小六”这一核心角色,用鲜活的故事还原了六队“踏遍千山寻宝藏”的真实历程,让孩子们在故事情节中深刻感知地质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常委、副局长张辉致辞

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委常委、副局长张辉在致辞中表示,《寻金记》的创作过程,是六队践行总书记回信精神、传播地质价值的生动实践,从书中可以看到两个世界:一个是黄金的科学世界,一个是地质人的精神世界。书中用通俗的语言、生动的插图,把专业的地质知识变成了“看得见、读得懂”的科普内容。它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一座连接地质专业与大众认知的桥梁,让更多人明白:地质工作不仅是找矿,更是守护国家能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践行者。


中国地质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主持工作)李帮致辞

中国地质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副馆长(主持工作)李帮指出,《寻金记》是地矿局、地质队、图书馆、出版机构精诚合作的结果,也是地学科普与地质文化深度融合传播的有益探索。它不仅以生动笔触解读黄金的科学知识,更将地质人扎根一线、不畏艰险的奋斗精神,精益求精、追求真理的专业态度融入其中,传递着英雄地质队金子一般纯粹而灿烂的价值追求。


创作人员分享创作初心与感受

在创作分享环节,山东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六地质大队党委书记、大队长,山东省科协副主席(兼职)丁正江、中国地质图书馆科普创作与传播研究室主任陈萍代表创作团队成员和大家分享了创作的初心和创作背后的故事。

丁正江表示,《寻金记》的创作初心远不止于让孩子们“认识黄金”,更在于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喜欢看的画面、愿意参与的故事,引导孩子通过一种金属,窥见自然科学的奇妙、中华文明的璀璨和人类社会的多元,从而点亮他们心中的“科学之光”,成为他们认识世界、热爱探索的起点。陈萍谈到,创作中编写组从黄金特性的调研考证,到文物历史的脉络梳理,反复学习、求证、推敲、打磨,力求“准确、简洁、易懂”,不仅要传递准确的科学知识,更要播下“好奇、探索、理性”的科学思维种子,认为创作的过程是学习的过程、成长的过程,更是感动的过程—感动于英雄地质队的坚韧与执着,感动于广大地质工作者为国找矿勇攀科技高峰的家国情怀。


科学普及出版社融合发展部主任薛红玉发言

科学普及出版社融合发展部主任兼中科数创(北京)数字传媒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薛红玉作为出版方代表发言,她对创作团队求真务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通过这套书的创作,让她重新认识了地质行业和地质工作者,希望读者朋友们也能从书中读出地质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


学生代表分享读后感

北京市三帆中学的王泽铮同学和大家分享了阅读这套绘本的感受。他认为这套《寻金记》与他之前读过的地球科学类的科普书有很大不同,不是知识罗列,而是有趣的故事,可读性更强。《这就是黄金》深入浅出阐述了黄金的物理化学特性、文化寓意、经济意义以及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帮他打开了黄金的科学大门;《这里有黄金》从找金的古法今技到中国的典型金矿,再到胶东的黄金传奇,宏大的地质画卷中勾勒出时代进步的轨迹,让他感受到真正的“宝藏”不仅是地下的黄金,更是那种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甘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随后,《金小六寻金大冒险》科普视频播放和观众互动环节把分享活动推向高潮。观众跟着勇敢可爱的地质队员“金小六”一路冒险,体验了一次黄金从星辰到人间的奇妙旅程。专家们现场解惑答疑,耐心为小朋友们解答了“黄金从哪里来”“黄金藏在哪里”“黄金有什么用”等诸多有趣的问题,整场活动在科学知识的传播分享中落下帷幕。

本次活动是首个全国科普月系列活动之一,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普及出版社、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中国地质图书馆联合主办,来自创作单位、出版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亲子家庭参与活动。

作者:中国地质图书馆副研究员 王莉

来源: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