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感染性疾患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低氧、低温、强辐射)、宿主的生理应激状态以及可能有限的医疗资源,其管理策略必须区别于平原地区。针对高原感染这一危害高原民众的重大元凶,笔者提出了“管理高原感染性疾患的主要策略。“四时”(及时、适时、择时、全时)强调了干预的时间艺术,“四因”(明因、对因、控因、止因)紧扣了病因学核心,而“四素”(解毒素、抗生素、激素、营养素)则提供了多维度的武器库。三者环环相扣,构成了临床一个全面、精准、动态的管理高原感染性疾患防治体系。
一、 及时明因解毒素
在感染早期,迅速明确病原体诊断的同时,第一时间启动针对病原微生物内毒素、外毒素以及炎症介质“毒素”的干预措施,阻断“炎症风暴”的启动,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
1. 现代医学依据
· “明因”是精准医学的基石。 脓毒症与脓毒性休克指南(如《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强调,在启用抗生素前,必须尽可能留取病原学标本(血、痰、尿等)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并推荐采用快速分子诊断技术(如PCR、mNGS)以缩短诊断时间。在高原,尤其需警惕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及某些特殊病原体引发的重症肺炎。
· “解毒素”是关键环节。 感染不仅是病原体直接损伤,更是由其毒素(如G-菌的内毒素/LPS、G+菌的外毒素)触发的失控性全身炎症反应(SIRS),导致器官损伤。早期干预包括:①液体复苏: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冲刷毒素,改善组织灌注(经典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的核心理念)。②器官功能支持:如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不仅能替代肾功能,更能有效清除血液中的炎症介质和毒素,是重症领域重要的“解毒”手段。
2. 传统医学(含藏医)智慧
· 中医“解毒”观:中医认为感染性疾病属“温病”、“疫病”范畴,病机为“毒邪内侵”。治疗上讲求“清热解毒、泻火凉血”。经典方剂如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黄柏、栀子)、清瘟败毒饮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广泛的抗炎、抗内毒素、调节免疫作用,能有效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减轻器官损伤。
· 藏医“解毒”智慧:藏医学经典《四部医典》中对“赤巴病”(与发热、炎症相关)和“血病”有深刻论述,认为“毒”是致病重要因素。藏药如仁青芒觉(著名的解毒珍宝丸)、七十味珍珠丸等,被传统用于清热解毒、调和气血。现代研究表明,这些复方藏药具有抗炎、抗氧化、调节免疫、保护器官(如心肌、肝肾)的多靶点作用,与“解毒素”的理念高度契合,可作为早期综合治疗的辅助手段。
临床实践要点:高原感染救治伊始,应在抽血送检的同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进行液体复苏,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可考虑在现代医学治疗基础上,辨证联合使用中药或藏药解毒制剂,多通路、多靶点地遏制毒素危害。
二、 适时对因抗生素
在明确或高度怀疑细菌性感染后,抓住关键时间窗(如脓毒症诊断后1小时内),及时、足量地使用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但同时必须严格规避滥用。
1. 现代医学依据:
· “适时”是生存关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国际各大指南均强烈推荐,对于重症感染,早期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每延迟一小时,患者死亡率显著增加。这就是著名的“黄金一小时”法则。
· “对因”是精准与节律。“对因”包含两层含义:①经验性用药要对: 需根据本地流行病学数据(如日喀则地区常见的致病菌谱和耐药情况)、患者情况,选择覆盖最可能病原体的广谱抗生素。②目标性用药要准: 一旦获得药敏结果,应立即降阶梯换用窄谱、针对性强的抗生素,以减少耐药和二重感染风险。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药物代谢动力学可能发生改变,需关注抗生素的足量足疗程使用。
2. 传统医学(含藏医)角色:
· 并非直接替代,而是协同增效与减毒。 传统医学虽无“抗生素”概念,但许多药物具有明确的“抗菌”、“抑菌”作用。例如:中药:黄连、黄芩、连翘、金银花、板蓝根等均经证实有广谱抗菌活性。藏药:独一味、红景天、诃子等常用藏药也被研究证实具有抗炎、抗菌甚至抗病毒作用。
· 其更重要的价值在于:①减轻抗生素副作用:如通过健脾和胃中药减轻胃肠道反应。②增强机体抵抗力:通过扶正固本类药物,改善全身状态,为抗生素发挥作用创造更好的内环境。③在病毒性或非典型病原体感染早期,提供治疗选项,避免抗生素滥用。
临床实践要点:建立高原地区感染病原谱和耐药监测网,指导“适时”的经验用药。树立“抗生素是双刃剑”的观念,绝不滥用。可利用传统医药作为辅助,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并在非细菌性感染中发挥主导作用。
三、 择时控因用激素
严格把握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时机(择时)、适应症(控因)和剂量,用于调控过度炎症反应、防止组织损伤,但必须权衡其免疫抑制带来的感染扩散风险。
1. 现代医学依据:
· “择时”与“因用”是核心艺术。 激素的使用是感染治疗中最具争议也最需技巧的部分。其原则是 “短程、中低剂量、用于炎症反应过度期” 。
· 适应症(因用):主要用于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尤其是对液体复苏和血管活性药反应不佳者)、某些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如PCP肺炎)、感染合并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以及预防某些抗生素(如红霉素)的严重输液反应等。
· 时机(择时):必须在有效抗生素已经覆盖的前提下使用,以避免感染失控。通常用于炎症反应的高峰期,而非全程使用。
· 经典研究如ADRS网络的研究表明,适时适量的激素(如氢化可的松)可改善休克逆转时间,降低死亡率。
2. 传统医学(含藏医)视角:
· 激素类似“猛烈的温阳药”。从中医角度看,大剂量激素在短期内能激发人体元阳,回阳救逆,类似“壮火”之效,可迅速扭转危局。但其副作用(如高血糖、兴奋、后续乏力)则体现了“耗气伤阴”的弊端。
· 协同减毒思路:在激素使用期间及减量过程中,配合滋阴降火(如知柏地黄丸)、益气养阴(如生脉散)的中药,可以有效减轻激素带来的副作用,实现平稳减撤。藏医中的一些调和“龙”、“赤巴”、“培根”三因平衡的方剂,也可能有助于稳定内环境。
临床实践要点: 在高原感染救治中,对激素的使用必须持审慎态度。严格评估适应症,遵循“抗生素先行,激素后续”的原则,并采用中低剂量短程方案。同时,可积极探索联合传统医药“减毒增效”的模式,优化治疗体验和结局。
四、 全时止因营养素
将营养支持视为全程、全时的基础治疗(“全时”),通过合理的营养供给“止”住疾病消耗之“因”,维护肠黏膜屏障,调节免疫,促进康复。
1. 现代医学依据:
· 营养是“治疗”而非“辅助”。重症患者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迅速出现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下降,形成恶性循环。ESPEN(欧洲临床营养与代谢学会)指南强调:早期肠内营养(入院24-48小时内)是重症感染患者的生命线。
· “止因”机制:①维持肠黏膜屏障完整性,防止细菌/内毒素移位(即“肠源性感染”)。②提供免疫细胞和器官修复所需的能量与底物(如蛋白质/氨基酸)。③特定的营养素(如谷氨酰胺、ω-3脂肪酸)本身具有免疫调节和抗炎作用。
2. 传统医学(含藏医)智慧:
· “药食同源”与“扶正祛邪”。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重症感染后正气大亏,治疗上必须“扶正以祛邪”。营养支持完全契合“扶正”思想。
· 中医食疗:根据患者辨证,选择小米粥(养胃气)、山药(健脾)、百合(润肺)等食材。
· 肠内营养制剂辨证使用:可将现代肠内营养制剂视为“特殊类型的食药”,根据其成分(如氨基酸型、整蛋白型)对应中医的“清补”、“平补”、“温补”等法则。
· 藏医营养观:藏医学同样重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四部医典》中有详尽论述。高原地区特有的食材如糌粑(青稞炒面)、酥油、牦牛肉等,提供了高能量、高蛋白且适应当地环境的营养来源,在康复期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临床实践要点:从患者入院起即进行营养风险评估。只要胃肠道有功能,就应优先并尽早实施肠内营养。可采用“滋养型输注”逐步过渡到全量。将现代营养学与中医藏医的食疗理念相结合,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方案,贯穿于疾病治疗与康复的全过程。
综上,针对管理高原感染性疾患“四时四因四素”方略,可谓是一个立体、动态、智慧的临床决策框架。
· “及时明因解毒素” 是抢占先机,重在诊断与阻断。
· “适时对因抗生素” 是直击元凶,重在精准与时机。
· “择时控因用激素” 是调控局面,重在权衡与艺术。
· “全时止因营养素” 是巩固根基,重在支持与持久。
管理高原感染性疾患的“四时”、“四因”、“四素”临床方略,呈现了现代医学的精准快速与传统医学(汉、藏)的整体调节、多靶点干预优势,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中西并重、防治结合”的先进理念。管理高原感染性疾患的“四时”、“四因”、“四素”临床方略,从四个方面引经据典、融合中西(藏)医学,阐述了高原感染性疾患临床管理之精髓,兼具中西(藏)医学大成智慧,分享给奋战在高海拔生命禁区的医者们参考!
作者:王立祥、迟春花、张文宏、王福生(院士),均系由中华医学会、西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2025西藏卫生健康人才培养活动周日喀则健康咨询活动专家
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急诊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著作十余部、获得专利百余项、发表论文千余篇、救死扶伤万余例………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全国学校急救教育专家、全军十二五心肺复苏重点项目首席专家、国家工信部卫健委5G+心脏猝死防治救系统项目首席专家;“科创中国”50先导技术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发明者,“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作品《“救”在身边的5G+生命急救平安站“惠民工程建设》荣誉获得者;中国心肺复苏专家共识系列指南、中华精准健康传播专家共识系列指南领衔制定者;获医学科学家奖、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军队优秀人才一类岗位津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终身荣誉称号。
来源: 人民日报健康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