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古人在春分播种、霜降储粮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自己正无意识地使用着一部精妙的 “气候钟”;现代人需要向中国古人学习,发展“现代气候参考系统”,因为气候是要认识的,极端暴雨、冰雹和异常气候才需要预报。从观星定节气到卫星监测天气,人类对大气异常变化的探索,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定义 “正常” 的气候,从而精准识别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
大气,这层包裹地球的无形圈层,时刻处于大的动态平衡与小的扰动之中。它上接太阳辐射,下连陆地、海洋与生物圈,能量与物质的交换从未停歇。这种动态平衡一旦被打破,小则引发暴雨、冰雹、高温等短期极端天气,大则导致冰川融化、季风强弱等长期气候异常。要读懂这些异常,我们首先需要一个 “基准线”—— 就像用时钟判断 “迟到” 与否,我们也需要一部 “气候钟” 来界定天气和气候的 “正常” 与 “异常”。
一、中国古人的智慧:二十四节气里的 “气候钟”
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华夏先民就开始了对气候规律的探索。他们发现,太阳的起落、星辰的移位、草木的枯荣,背后隐藏着一套循环往复的规律。这部由自然现象 “校准” 的原始 “气候钟”,最终凝结为影响中国数千年的二十四节气。
从观象授时到节气定名:一部 “气候钟” 的诞生
中原地区,是这部古老 “气候钟” 的发源地。这里四季分明的气候特征,为观察气候循环提供了天然条件;发达的农耕文明,又迫切需要精准的农时指导。早在远古时期,商族始祖契就以燕子 “春分来、秋分去” 的习性判断节气,帝喾则通过观测北斗星与太阳的位置,划分出四季的界限。这些早期探索,为 “气候钟” 埋下了第一颗 “齿轮”。
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定名,标志着这部 “气候钟” 的核心框架最终成型。为何是中原?一方面,中原作为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其制定的历法具有天然的辐射力;另一方面,这里的气候循环稳定清晰 —— 立春时阳气回升,夏至时白昼最长,霜降时气温骤降,这些规律与农业生产高度契合,成为 “气候钟” 的 “刻度”。
此后,这部 “气候钟” 不断被打磨精进。西汉《太初历》首次将24节气纳入历法,明确了其天文位置;唐朝《大衍历》详细记载了日月星辰的运动,让 “钟摆” 的运转更精准;元朝《授时历》以 365.2425 天为一年,精度达到古代历法的巅峰,这部 “气候钟” 也因此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 “金科玉律”。
古人 “气候钟” 的两大妙用:务农与观天
对古人而言,24节气这部 “气候钟”,首先是农耕生产的 “导航仪”。“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白露种高山,秋分种平川”,这些流传千年的农谚,本质上是将 “气候钟” 的 “刻度” 转化为农事动作。农民依据节气安排播种、耕耘与收获,让农业生产顺应自然规律,这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
其次,这部 “气候钟” 还是观测气候异常的 “警报器”。它描述了太阳周年运动与气候循环的正常关系 —— 若某个节气未出现对应的气候特征,比如 “立春未回暖”“夏至无高温”,古人便知气候发生了异常。《竹书纪年》记载周孝王时 “长江与汉水冰封”,《春秋》提到鲁国 “春正无冰”,这些记录本质上是 “气候钟” 与实际气候的 “偏差报告”,为我们研究古代气候异常留下了珍贵的 “历史档案”。中国古人对气候变化与气候异常早有明确的定义。
二、现代气候钟:给每个地方定制 “气象基准”
古人的24节气虽精妙,却有一个明显的局限:它以中原气候为基准,无法精准适配其他地区。对沈阳而言,立春时可能仍寒风凛冽;对广州来说,霜降时气温或许仍温暖如春。随着气象观测技术的发展,人类需要一部能 “因地制宜” 的现代气候钟 —— 为每个地区、每个时间点,都设定专属的 “正常气候” 基准 [1]。
现代气候钟的核心:找到 “无异常” 的气候循环
现代气候钟的本质,是为大气中的每个空间点(比如一个气象站),建立 “上下界面强迫与大气内部达到平衡时的正常大气状态”。简单来说,就是找到这个地方 “没有极端天气、没有异常波动” 的气候循环模式,以此作为判断异常的基准。
如何构建这样的循环?科学上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 “筛选法”。在过去上万个日子里,筛选出 “无异常” 的日子 —— 没有暴雨、没有寒潮、没有极端高温与低温,将这些日子的 24 小时气温、湿度、风力等数据整合,就能得到 “日循环” 基准;再将一年 365 天的 “日循环” 串联,便形成了完整的 “年循环” 基准。
第二种是 “平均法”。利用气象站数十年的逐小时观测数据(比如过去 30 年),计算每年 1 月 1 日 01 时的平均气温、平均气压,再计算 02 时、03 时…… 直到 24 时的平均值,得到 1 月 1 日的 “日循环”;依此类推,计算出全年 365 天的 “日循环”,最终形成包含 8760 个小时数据的 “年循环” 基准。该法的本质是将正、负扰动平均掉。
无论是哪种方法,最终得到的都是一部 “地方定制版” 气候钟。比如沈阳的气候钟,1 月 1 日 01 时的平均气温可能低至 - 20℃;而广州的气候钟,同一时刻的平均气温或许仍在 10℃以上。这部钟的 “指针”,就是当地最常见、最稳定的气候状态。
现代气候钟的意义:从 “正常描述” 到 “异常预报”
与古人的气候钟相比,现代气候钟的核心价值在于 “区分可预报的异常”。它明确了:气候钟本身的循环是 “气候资源”—— 比如某地夏季常年高温多雨,这是可以利用的规律;而偏离这个循环的部分,才是需要预报的 “极端天气” 或 “异常气候”。
例如,若广州 7 月1日的平均气温是 28℃(气候钟基准),某一年 7 月1日的平均气温达到 35℃,高出的7℃就是 “异常高温”;若沈阳 12 月的平均降雪量是 10 毫米(气候钟基准),某一年 12 月降雪量达到 50 毫米,多出的40毫米就是 “异常降雪”。现代气候钟,让 “异常” 不再是模糊的感受,而是可以定量计算的科学数据。这是预报员工作中需要调整的观念和方法更新:认识气候,预报异常,发布总量。
三、三维气候钟:看透全球大气的 “立体异常”
地面气象站的气候钟,就像给地球表面 “贴” 了一层基准线,但大气是立体的 —— 从地面到对流层和平流层,不同高度的温度、湿度、风力都在变化。要全面理解极端天气,比如台风、寒潮,我们需要一部覆盖全球的 “三维气候钟”,看透大气从下到上的 “立体异常”。
如何构建全球三维气候钟?
三维气候钟的核心,是 “全球参考大气”。科学上要整合三大类数据:
1.地面观测数据:全球数万个气象站数十年的逐小时记录;
2.高空观测数据:探空气球、飞机等探测的不同高度大气数据;
3.卫星观测数据:气象卫星拍摄的全球大气影像,填补海洋、沙漠等无观测区的空白。
这些数据被 “同化” 为 “历史再分析数据”—— 可以理解为给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大气,做了一份 “高清立体档案”。之后,科学家们对每个空间点(经度、纬度、高度)、每个时刻(一天 24 小时、一年 365 天)的大气变量,计算过去几十年的平均值,最终形成包含 “全球 - 全高度 - 全时刻” 的三维气候钟。
有了这部钟,我们不仅能知道地面的 “正常气候”,还能知道 10 公里高空的 “正常温度”、5 公里高空的 “正常风力”。比如,台风成熟时,其中心上空对流层顶的温度会显著高于三维气候钟的基准值 —— 这种 “立体异常”高温中心,正是台风强度的重要指标。
三维气候钟的应用:绘制 “扰动天气图”
三维气候钟的最大价值,是能生成 “扰动天气图”。所谓 “扰动变量”,就是实际大气变量与三维气候钟基准值的差值 —— 比如实际温度比基准值高 2℃,就是 “正扰动温度”;实际风力比基准值大 3 米 / 秒,就是 “正扰动风力”。
扰动天气图就像大气的 “CT 影像”,能清晰显示极端天气的 “病灶”:
·暴雨来临前,扰动湿度会显著升高,扰动风会形成旋转气流,甚至正交碰撞;
·寒潮爆发时,扰动温度会出现大范围负异常,扰动风会驱动强冷气流;
·台风发展时,扰动气压会出现极低值,扰动风会形成螺旋状强风与多股气流辐合碰撞,形成高质能密度和异常对流加速度。
通过扰动天气图,人们能精准判断极端天气的位置、强度和移动方向。比如 2021 年7月郑州特大暴雨前,扰动湿度图显示那里出现了高湿度扰动中心,扰动风和扰动物理量正持续向该区域汇聚 —— 数值模式产品中的这些信号可提前数天预警暴雨发生[2]。
四、解码极端天气:从千年趋势到小时级风暴
有了三维气候钟,研究者就能对大气变量进行 “物理分解”—— 像剥洋葱一样,把不同时间尺度的异常层层分开,找到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的 “源头”。这种分解,让我们明白:从千年尺度的气候冷暖,到几十分钟的冰雹、龙卷风,不同异常背后,有着不同的 “推手”,而不是指向一个“上帝”。
大气异常的 “时间尺度金字塔”
物理分解后,大气异常就像一座 “时间尺度金字塔”,从下到上,时间尺度越来越短,异常强度越来越大:
1.千年尺度:单位时间长度上的异常值最小,主要由地球轨道变化、太阳辐射长期趋势等 “慢变量” 驱动。比如过去千年的全球气温缓慢变化,就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
2.百年 / 年代 / 年际尺度:异常值逐渐增大,由太阳黑子周期(11 年)、海气耦合(如厄尔尼诺现象,2-7 年周期)等驱动。比如厄尔尼诺会导致全球不同地区的气候异常;
3.季节 / 季节内尺度:异常值较大,主要由区域尺度的大气 - 海洋 - 陆地耦合驱动。比如中国夏季的丰梅雨,就是季节尺度的异常降水;
4.几天 / 几小时尺度:异常值最大,是局地大气内部的 “热生风、风生雨” 过程。比如龙卷风、冰雹、雷暴,都是几小时或几十分钟内爆发的中小尺度极端天气,能量密度极高。
这座 “金字塔” 有一个重要规律:时间尺度越长,空间尺度越大;时间尺度越短,空间尺度越小。比如千年气候变暖是全球尺度的,而龙卷风只影响几公里范围。但正是这些小尺度、短时间的异常,往往能量最集中,对人类的威胁也最大,应该集中更多的资源研究和预报。不同时空尺度的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形成的归因不同,不能混淆。
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的 “归因密码”
物理分解不仅能区分异常的时间尺度,还能找到它们的 “归因密码”—— 即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异常:
·千年尺度冷暖:主要归因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如地轴倾斜角度的长期变化)和太阳辐射的长期趋势;
·百年尺度异常:与太阳黑子的 60 年周期、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和工业革命后的温室气体排放)有关;
·年际尺度异常:厄尔尼诺 - 南方涛动(ENSO)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它会改变全球大气环流;
·分钟和小时尺度极端天气:如冰雹、龙卷风,主要归因于局地热力扰动形成扰动气流的正交碰撞,那里激发出高质能密度和强烈的对流运动,最终上升运动加速度超过重力加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小尺度极端天气(如雷暴、冰雹)具有 “偶然性”—— 即使在全球变暖或变冷的大背景下,它们也都能够发生。明确了因果关系,气象研究才不会去赶时髦。
结语:气候钟的进化,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
从古人观星定节气,到现代人绘制全球三维扰动图,气候钟的每一次进化,都标志着人类对大气规律的认知又深入了一步。这部钟的本质,不仅是一套科学工具,更是人类对自然的敬畏 —— 它让我们明白,极端天气和异常气候不是 “无妄之灾”,而是大气偏离 “正常循环” 的信号;而读懂这些信号的过程,正是人类不断学习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过程。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技术的发展,气候钟还将更加精准 —— 或许我们能提前几天预测龙卷风的路径,提前几个月预测汛期中的暴雨频率和强度。但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气候钟的核心不会改变:以 “正常” 为基准,识别和预报“异常”,最终守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当前的气象AI大模型,其前期的机器学习就已经学习到了全球大气变量变化中的参考大气——气候钟规律。
参考文献
[1] Qian WH (2017) Temporal Climatology and Anomalous Weather Analysis. Springer Atmospheric Sciences, 687 pp.
[2] 钱维宏,孔海江,赵培娟等(2022)河南“21•7”特大暴雨常规与扰动天气形势分析. 地球物理学报, 65(11): 4208-4224.
来源: 钱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