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家:黄春乔
在全球气候变暖、人员流动频繁的背景下,一些曾局限于特定区域的传染病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基孔肯雅热便是其中之一。作为一种由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它虽不像新冠病毒那样引发全球性大流行,却因传播速度快、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成为威胁百姓健康的“隐形隐患”。了解它的传播途径、症状表现与防控方法,是守护自身健康的重要一步。
近期出现基孔肯雅热的地区是广东佛山。2025年7月8日,佛山顺德区监测发现一起境外输入引起的基孔肯雅热本地疫情。截至7月15日,顺德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478例,主要集中在乐从镇、北滘镇、陈村镇,均为轻症病例。随后,广东多地以及广西、湖南、福建等省份也陆续出现了相关病例。
一、什么是基孔肯雅热?病毒从哪来,是怎么传播的呢?
图1.基孔肯雅热由非洲出现并传播
基孔肯雅热的“幕后元凶”是基孔肯雅病毒,该病毒于1952年首次在坦桑尼亚被发现,“基孔肯雅”在当地语言中意为“弯腰曲背”,形象描述了患者感染后关节剧痛、被迫弯腰的典型姿态。
图2.基孔肯雅热病毒🦠
基孔肯雅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属,病毒直径约70nm,有包膜,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正链RNA。该病毒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对酸、热、脂溶剂等敏感。
它的传播路径十分明确,主要依赖蚊虫叮咬,且“传播媒介”具有明显偏好:核心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这两种蚊子在我国南方地区(如广东、海南、云南)分布较广,也是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的“常见凶手”;蚊子叮咬感染病毒的人或动物后,病毒会在蚊体内繁殖,再通过叮咬健康人完成传播,不会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如说话、握手)传染。
此外,极少数情况下,病毒可通过孕妇分娩传给胎儿,或通过输血、实验室操作意外传播,但这类情况极为罕见,日常无需过度担忧。
二、那么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感染了呢?
症状通常表现为:感染基孔肯雅热后,通常会突然起病,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及以上,发热可持续3 - 7天。同时会伴有严重的关节疼痛,疼痛多累及多个关节,如手腕、脚踝、膝关节等,疼痛程度较为剧烈,还可能有关节肿胀。部分患者会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分布于躯干、四肢等部位。也可能有头痛、肌肉痛、乏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
同时也可以通过血常规、血生化、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等,并发脑膜脑炎时需进行脑脊液检查。其中血清学检查可检测血清特异性IgM和IgG抗体,病原学检查可通过核酸检测、病毒分离检测判断机体是否感染。
三、感染后有哪些症状?容易和其他病混淆吗?
感染基孔肯雅病毒后,并非所有人都会出现症状——约80%的人会表现出明显不适,其余20%为无症状感染者,但仍具有传染性。症状通常在被叮咬后3-12天出现,核心表现可总结为“三主征”:
1. 突发高热:起病急、体温高。
患者会突然发烧,体温迅速升至39℃以上,且持续时间较长,一般会持续3-5天,部分人退烧后可能再次发热,形成“双峰热”,容易被误认为普通流感或新冠。
2. 剧烈关节痛:“弯腰曲背”的关键原因。
这是基孔肯雅热最具特征的症状,疼痛常累及手腕、脚踝、膝关节、肘关节等大关节,也可能波及手指、脚趾等小关节,痛感剧烈且伴随肿胀,患者常因疼痛无法正常活动,甚至不敢触碰关节,部分人的关节痛会持续数周,少数人可能残留数月的关节不适,严重影响生活。
3. 伴随症状:多且易混淆。
除了发热和关节痛,患者还可能出现头痛、肌肉酸痛、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人会出现皮疹(多分布在躯干、四肢),少数严重病例可能出现出血(如牙龈出血、鼻出血)、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但这类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较弱的人群。
正因症状与流感、登革热、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相似,若出现上述表现,尤其是近期去过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如非洲、东南亚、南美洲部分国家)或被蚊子频繁叮咬过,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旅居史,避免误诊延误治疗。
四、感染后该怎么处理呢?有特效药吗?
目前,基孔肯雅热没有特效治疗药物,也没有专门的疫苗用于预防,临床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帮助患者缓解症状、避免并发症:
1.退烧止痛:若体温超过38.5℃或关节痛、头痛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解热镇痛药,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尤其需与登革热鉴别时);
2.休息补水:患病期间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关节损伤,同时多喝温水,防止因发热导致脱水;
3.并发症处理:若出现出血、胸闷、意识异常等严重症状,需立即住院治疗,接受针对性抢救(如止血、营养心肌、降颅压等);
4.避免自行用药:切勿轻信“偏方”“特效药”,尤其是成分不明的草药,以免加重肝肾负担或引发不良反应。 五. 、那么该如何预防基孔肯雅热呢?关键在“防蚊”。
图3.预防与措施
既然无疫苗无特效药,预防基孔肯雅热的核心就在于“切断蚊虫传播链”,做好个人和环境防蚊措施:
1. 个人防蚊:减少被叮咬机会,外出时,穿长袖衬衫、长裤,选择浅色衣物,暴露部位涂抹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蚊剂,有效期内及时补涂;若前往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住宿时选择有纱窗、蚊帐的房间,睡前检查蚊帐是否破损,必要时使用电蚊拍、驱蚊灯等辅助防蚊;避免在蚊子密集的环境长时间停留。
图4.驱赶蚊子
2. 环境防蚊:清除蚊虫滋生地,蚊子(尤其是伊蚊)喜欢在“小型积水”中产卵,因此需定期清理家中及周边环境的积水:及时倒掉花盆、水桶、鱼缸等容器中的积水,若需存水,需加盖密封或每周更换一次;清理阳台、楼道、小区绿化带中的废旧物品,避免积水残留;定期疏通下水道、排水沟,确保排水通畅,减少蚊虫滋生空间;必要时可在社区、庭院等公共区域,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低毒、安全的杀虫剂,降低蚊虫密度。rId9 图5.定时清理花盆底盘积水
六、关注病情发展趋势,做到集体防控工作。
政府和疾控部门会及时发布基孔肯雅热的流行预警,若所在地区出现输入病例或本地传播疫情,需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环境消杀等工作,不隐瞒旅居史和接触史,共同阻断疫情扩散。
基孔肯雅热虽不致命,但剧烈的关节痛、发热等症状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因传播媒介与登革热、寨卡病毒重叠,需警惕“多病共防”。通过了解它的传播规律、症状特点和防控方法,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做好防蚊措施,出现不适及时就医,既是保护自己,也是守护家人和社区的健康。
结语
防蚊不是一时之举,而是长期的健康守护。唯有全民携手、久久为功,以细致行动阻断传播链条,才能彻底抵御基孔肯雅热风险,共护平安生活。
来源: 科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