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地塔科1井如何攀越万米之巅

  

        上天不易,入地更难。地下的万米之旅可谓举步维艰,每一米都

是巨大挑战,每一米都像是在无人区里凿出一条路,难度如同“反向探月”。


从2024年3月4日钻至万米,到如今深地塔科1井成功钻至井

深10910米,上篇“未完待续”的万米之旅的故事后续如何?近一公

里的路为何走了300多天?万米“长征”为何如此难走?塔里木石油

人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破岩深入的?


突降的大雪让深地塔科1井披上了银装。


地质构造极其复杂

深地塔科1井地处荒无人烟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面临特殊地

表、特殊岩性、特殊流体、特殊地质体、特殊温压场等“五特”挑战,

从地质条件到自然环境都堪称世界级难题。


工程技术面临极限挑战

钻达万米之下,自上而下要穿透12套完整地层层序,面临超高

温、超高压、超重载,高应力、高研磨、高污染,多套压力系统、多

种复杂岩性等“三超、三高、两多”极限挑战。


中国石油自主研制了万米深钻十大技术利器

自主研制了全球陆上首部12000米自动化钻机,是万米深钻的

“动力引擎”,可轻松吊起2列动车组,自动化作业减少人工重体力

劳动80%。

创新形成地质工程一体化设计技术,作为深地塔科1井的“大

脑”,科学设计出井身结构“四梁八柱”,首次揭示应力—弱面控制井

壁稳定机理。


创新形成高强度钻杆及安全管控技术,这是连接地面和井下的

“能量纽带”,安全高效将破岩能量传至万米深层。


自主研制了超硬复合片及高端钻头,这是破碎深地极硬岩石的

“铁齿铜牙”,全力保障钻井提速。


创新形成超高温水基钻井液体系,为万米深井钻进循环提供优

质“血液”,在处理井下复杂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创新形成恶性井漏防治技术,这是钻井液漏失的“止血剂”,

关键技术全面自主可控,井漏预测准确率83%,在10288米深处一次堵漏成功。


自主研制了高强度取芯成套工具,成为打开地球深部奥秘之门

的“金钥匙”,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首次获取万米以深层岩芯。


自主研制了移动式井场岩样测量成像系统,第一时间给万米之

下地层做“活检”,及时发现油气显示、快速识别储层。


自主研制了超高温超高压测井仪器,这是洞察万米深地的“火

眼金睛”,全球首次取得垂深超万米地层合格测井资料。


创新形成超深井固井关键技术与装备,这是铸造万米深井的

“铜墙铁壁”,全井段固井质量良好。


深地塔科1井五大工程纪录

全球尾管固井最深

全球电缆成像测井最深

全球陆上钻井突破万米最快

亚洲直井钻探最深

亚洲陆上取芯最深


塔里木油田地质人员共同讨论调整钻井液配比。


6000米

井深超过6000米,正式进入了超深层钻探。


挑战:钻至6000米深,破碎的岩石体积达400立方米左右,重

达800多吨,堆积起来如同一座小山。如何把它们从六七公里深的井

下搬到地面上来?


克难:研发“高悬浮、高润滑、高触变”高效清洁钻井液,提升

钻井液的挟砂和悬砂能力。较常规钻井液能更加有效地保证井眼清

洁,实现井底无淤积沉砂。


塔里木油田施工人员进行下套管作业。

7000米

钻机和工程技术能力需承载起深层钻工具的“千钧之重”。

挑战:在7856米处固井作业期间,工程面临裸眼井段长、井漏

阻卡风险高、大钩载荷重、施工时间长等难题,对技术和操作水平都是考验。

克难:攻关形成超高吨位大尺寸长裸眼复杂地层套管安全下入技

术、窄安全密度窗口长裸眼全封固井技术。2023年10月,成功将直

径为273毫米、长7856米、总浮重达580多吨的套管下入地下设计

井深,创下我国同等大尺寸套管下入最深、套管下入吨位最大等多项纪录。


塔里木油田科研人员时刻关注井底岩屑等内容。

8000米

超过8000米的深度,已经接近从地表到珠穆朗玛峰峰顶的距离。


挑战:井底温度超过150摄氏度,压力突破100兆帕,地层温度

和压力超过部分常规钻井工具额定抗温抗压极限,发生井下井漏、溢

流、易斜等风险也随之增加。

克难:通过地层实钻、测井等资料,对地层做“核磁共振”,依

托伽马能谱等测录井新工具、新技术,实现现场综合录井随钻信息可

视化、掉块归位井段精准化、地质小层对比微观化,擦亮了探视下部

地层温压、岩性、地质构造认识的“眼睛”。


在深地塔科1井,国产钻头与国外钻头同台竞技。


9000米

井深超过9000米,就进入了特深层钻探,多种复杂岩性交错,

研磨性极强。

挑战:地层软硬交错,有用手一搓就碎了的石膏岩,还有硬度仅

次于金刚石的燧石,对钻头切削齿冲击的损伤非常严重。靠近地表的

中浅层,一天最多能打600米,而在万米以深,棱角分明的钻头平均

进尺不过30米,就会磨损得近乎光滑,极端情况下每天钻探进尺不

过10米。

克难:基于对岩石特性的认识,强化钻头攻关选型、齿形排列分

布,研发兼备攻击性、抗冲击、抗研磨的新型混合布齿钻头,以此来

适应不同岩性的地层。此时,深地塔科1井已经使用了29只钻头,

其中28只都是国产钻头,证明我国自主生产的钻头可以满足钻探万

米的需求。


在10910米成功完钻后,塔里木油田甲乙方员工们合影庆贺。


10910米

2025年1月5日,深地塔科1井在地下10910米成功完钻。

万米钻探技术由“追赶者”成为“引领者”,连续钻穿12套不同

岩性和压力层系的地层,最终与5亿多年前的岩石相遇,奠定中国石

油在万米深地工程技术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挑战:地下井况极端恶劣。井下温度最高已达到220摄氏度左右,

达到食用油的沸点;压力更是高达145兆帕,相当于在指甲盖的面积

上停着一辆1.4吨重的汽车,超过绝大多数钻井工具的额定温压极限。


岩层极其致密难钻。从地表钻到万米,用时279天;而从10000

米到完钻井深的“最后一公里”,却耗时300多天,日均向深地前进

不到3米,钻探难度前所未有。


钻工具面临极限挑战。超高吨位、超大扭矩的钻具在狭小的空间

中高负荷运转,致使井下管柱产生剧烈振动,钻具随时都有可能疲劳

失效。


地层压力系统极其复杂。万米以深钻遇漏失层、盐水层、垮塌层、

油气层,压力系统复杂,安全密度窗口窄,压力控制面临巨大挑战。


克难:油田主导并联合多家企业协同攻关,形成万米特深层高温

高压钻井关键技术系列,让一大批国产顶尖技术设备“出战”万米,

深地产业链的自主性和安全性得到极大提升。


创新万米特深井防斜打直与轨迹控制技术,让钻头“指哪打哪”,

确保在万米深地“打得直”。


攻克万米特深难钻地层高效钻井技术,设计高抗冲击、抗研磨、

抗涡动的非平面齿混合布齿PDC钻头,确保复杂难钻地层“钻得深”。


研发抗220摄氏度抗高温水基钻井液体系,有效应对“三超”叠

加恶劣工况,实现井底沉砂“捞得净”。


突破万米特深井钻工具研制及安全管控技术,钻杆抗拉强度提升

至942吨,钻柱整体抗扭强度提升30%,实现极端恶劣井况“顶得住”。


打造特深层长裸眼多压力系统尾管固井技术,研发超高温超重载

高压尾管悬挂器,实现特深、长裸眼、多压力系统地层“固得稳”。


攻关万米特深井高温高压难钻地层取芯技术,全面提升取芯工具

强度、抗冲蚀、抗高温高压能力,实现万米深地岩芯“取得出”。


“云上”支撑再升级,钻完井远程管控支持中心(DROC)提供全

方位全过程数字化感知与支持,实现近千里之外15类装备、299项

参数“看得准”。

来源: 中国石油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