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是胆囊壁上突起的小疙瘩,就像胆囊里长了“小肉粒”,在体检中很常见。很多人看到检查报告上的“胆囊息肉”会紧张,其实多数情况下它并不可怕,了解清楚才能科学应对。
一、胆囊息肉是什么?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通常通过B超检查时发现。由于术前难以确定性质,故统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隆起样病变”,主要分为两类:
- 非肿瘤性息肉:占大多数,比如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一般不会癌变,生长缓慢。
- 肿瘤性息肉:主要包括腺瘤和腺癌,还有一些少见的如血管瘤、脂肪瘤、神经纤维瘤等,有一定癌变风险,需要密切关注。
二、为什么会得胆囊息肉?
目前胆囊息肉的具体病因还不明确,但以下因素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 饮食不规律,尤其是长期不吃早餐,会导致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刺激胆囊壁。
- 长期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可能导致胆汁成分异常,促进息肉形成。
- 肥胖、缺乏运动,会影响胆汁代谢。
- 慢性胆囊炎等胆囊慢性疾病,反复炎症刺激可能引发息肉。
三、胆囊息肉有哪些症状?
大多数胆囊息肉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的。少数情况下,如果息肉位置特殊或体积较大,可能出现右上腹不适、隐痛,尤其是在吃油腻食物后更明显,严重时可能伴有恶心、消化不良等症状,极个别会引起黄疸、胆囊炎等症状。
四、发现胆囊息肉该怎么办?
发现胆囊息肉后,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关键是定期复查和评估:
- 定期检查:直径小于1厘米的息肉,建议每6-12个月做一次B超复查,观察大小和形态变化。
- 手术考虑:如果息肉直径超过1厘米、短期内明显增大、单发病变且基底较宽,或者合并胆囊结石和胆囊壁增厚等情况,特别是年龄超过50岁者,医生可能会建议手术切除胆囊,以预防癌变。
- 生活调整:保持规律饮食,按时吃早餐;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摄入;适当运动,控制体重;避免饮酒和过度劳累。
总的来说,胆囊息肉大多是良性的,只要遵循医生建议定期监测,必要时及时处理,就能有效降低风险。体检发现息肉后,别自己吓自己,和医生充分沟通,制定合适的应对方案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本文作者:郭凯 山西省晋中市第二人民医院 普外科一病区 主治医师
来源: 医生讲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