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着患有中度阿尔茨海默病的父亲总是坐在沙发上,不愿走动,我下意识地觉得爸爸“变懒了”。妈妈也说,你爸太懒了,不是躺着睡觉就是坐着,让他动一下也懒得动。于是,我们开始劝说、鼓励甚至责备,但换来的往往是抗拒、争吵和更深的隔阂。
其实,我们都错了!阿尔茨海默老人的“懒”,真的不是懒惰,他们的“不愿动”,是疾病在大脑里画下的“迷宫”,让他们找不到行动的方向和理由。作为子女,我们是温暖的向导,牵着他们的手,一起找到出口。
理解“迷宫”——为何他们不愿动?
科学研究告诉我们,这种“淡漠”和“启动困难”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核心症状,根源在于大脑的生理性改变——
“指挥官”下线了,大脑的前额叶负责规划、发起和执行复杂活动。就像项目的总指挥。疾病损伤了这个区域,“总指挥”无法有效下达“去散步”的指令了。
“奖励系统”失灵了:大脑内的多巴胺系统负责产生愉悦感和动机。就像汽车的燃油系统,系统功能减退后,即使他们知道活动有好处,也无法产生“我想去做”的内在驱动力。世界变得陌生而可怕:对于他们来说,走出熟悉的家门,可能会进入一个模糊、困惑、无法辨识方向的环境。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和潜在的失败感(比如忘记路),会引发强烈的焦虑和恐惧,让他们选择最安全的方式——呆着不动。
真实的疲惫感:疾病本身、睡眠问题及药物副作用,都会导致他们比健康老人更容易感到精力匮乏。我们眼中的轻松散步,对他们而言可能是一次耗尽全身体力的“马拉松”。
所以,撕掉“懒”的标签,他不是不想而是不能。他需要的不是说服,是理解和方法,需要用一种特殊的语言来沟通。
当好“向导”——科学引导的五大策略
我们的目标不是完成一次标准的锻炼,而是帮助他们安全、愉悦地动起来。
策略一:转化目标,让活动“有意义”。将运动转化为有明确目的、能带来成就感的生活任务,能绕过受损的规划能力,利用其保存的长期记忆和技能。
不要说:“我们去锻炼半小时吧(这太抽象且有压力)。”而要邀请:“爸爸,阳台的太阳花开了,您最会赏花了,陪我去看看好吗?”或者“爸爸,帮我一起把这几颗蒜种到花盆里吧,您可是能手。”
策略二:分解步骤,降低门槛。“出门散步”这个任务对他们来说可能太大、太模糊。
在家:“爸爸,您能帮我把这个杯子从茶几拿到厨房吗?”完成后,给爸爸点赞:“爸爸,真棒!” “爸爸,今天太阳真好,我们下楼去超市买点您爱吃的小黄瓜吧?”这样设定一个具体、可见、短暂的目标,能显著减少畏难情绪。
策略三:提供“爱的选择”。有限的、可控的选择,既能给予他们尊重感和控制感,又能确保选项都在你希望他活动的范围内。而非开放提问:“您想出去活动一下吗(大概率得到“不”的答案)?”而要问:“爸爸,您是想到楼下长椅上坐10分钟,还是就在家里跟着我一起做做甩手操?
策略四:极致陪伴,成为“共同参与者”。最关键的一点:你不是监督者,你是队友。
一起做:不是说“您去走走路”,而是“我们一起去晒晒太阳”。陪伴本身就是最大的安全感和鼓励。
即时反馈:不要追求强度和时长。只要他做了,立刻给予具体、积极的反馈:“和您一起走走真好!”“您今天气色看起来更好了!”积极的情绪关联能微弱地激活那颗“失灵”的奖励系统。
策略五:借助工具,善用“习惯”与“音乐”的力量
建立仪式感:每天在固定时间(如每天10点)进行固定活动,形成雷打不动的生活仪式,大脑更容易接受习惯性行为。
巧用音乐疗法:播放他年轻时最爱的、节奏明快的音乐(比如老歌、民歌、革命歌曲)。音乐能直接触动情感和记忆,常常能自然而然地引发拍手、跺脚、甚至起身舞动的冲动,这是非常有效的“快乐运动”。
安全第一——注意事项
耐心至上:今天成功,明天可能就失败。切勿勉强或责备,后退一步,改天再试。观察身体信号:活动中密切观察是否有气喘、疼痛、脸色苍白等不适,如有立即停止锻炼,休息。咨询专业人士:在复诊时,向医生详细描述情况,排除疼痛(如关节炎)、药物副作用等其他导致活动减少的身体原因。
牵起他的手一起走
引导阿尔茨海默病亲人的活动,是一场关于爱与耐心的修行。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说服”,而是开始尝试“理解”和“引导”时,我们会发现,一起走过的每一步,一起完成的每一个小任务,都是照进他迷宫里的一束光。这束光,叫陪伴。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