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同学、家长和老师们:
新学期的大门已经敞开,阳光洒满校园的跑道。此刻,我们想特别向一群特殊的“小勇士”送上最真诚的喝彩——他们就是经历儿童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治疗,如今战胜病魔、重返校园的孩子们。在与疾病的对抗中,他们勇敢配合治疗、咬牙克服不适,这份坚韧远超同龄人的担当;如今重返熟悉的校园,这份“回归”本身,就是最值得骄傲的胜利!
作为长期守护儿童血液疾病患者的医护团队,我们深知,当孩子背着书包走进校园时,家长们既满心欢喜,又难免萦绕着诸多顾虑:“孩子能跟上体育课的节奏吗?”“课后和同学玩耍会不会太吃力?”“哪些运动适合他现阶段的身体状况?”老师们也可能对如何兼顾孩子的安全与参与感感到困惑。
别担心,这份指南正是我们结合临床经验,为康复返校的孩子、家长及学校量身定制的 “健康护航手册”。我们始终坚信一个核心原则:他们首先是天性爱动、渴望融入集体的孩子,其次才是需要循序渐进恢复的康复者。运动不是“禁区”,而是帮助他们重建体力、重拾自信的重要助力——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安全又开心”的参与方式。
一、康复后的身体有哪些“小特点”?
血液系统疾病的治疗(如化疗、靶向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如同一场“持久战”,身体在对抗疾病的过程中消耗了大量能量,康复初期会呈现出一些需要特别关注的“小特点”。
1.体力需要慢慢充能: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孩子可能更容易感到疲劳,体力不如同龄人。这非常正常,请给他们多一些时间和耐心。
2.身体力量在重新积蓄:长时间的治疗可能会让肌肉力量变小,骨骼也需要变得更结实。循序渐进的锻炼就是最好的“充电宝”。
3.免疫力正在升级中:身体的“防御系统”还在重建,需要避免在人多拥挤、不通风的地方进行剧烈运动,以防感染。
4.心脏需要温柔呵护:某些治疗可能对心脏功能有轻微影响,所以避免突然的、爆发式的剧烈运动非常重要。
二、动起来是另一味“良药”
科学的运动,不是负担,而是帮助孩子恢复的“神奇礼物”。临床观察发现,符合孩子身体条件的运动,能带来多方面的益处:
提升心肺活力:散步、慢骑等温和的运动能像“轻柔按摩”一样锻炼心脏和肺部功能,让心肺耐力逐步恢复。
强化肌肉与骨骼:适度的力量练习(如拍球、拉伸)能帮助孩子找回流失的肌肉力量,促进钙吸收,让骨骼更结实。
改善情绪,融入集体:运动时身体会释放内啡肽(被称为“快乐因子”),能有效缓解治疗后可能出现的焦虑、低落情绪;和同学一起参与轻松的运动,更能帮助孩子快速融入集体,重拾友谊与自信。
绘图:温州市实验中学府东分校七年7班吕抒航
三、安全运动“三步走”
第一步:先问问“健康大管家”——遵医嘱是前提
在开始任何新的运动(包括体育课、课后活动)前,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咨询孩子的主治医生。医生会结合孩子的疾病类型、治疗方案、复查结果(如血常规、心功能、免疫功能等指标),给出个性化的运动建议,包括“适合的运动类型”“建议的活动强度”“需要避免的禁忌”——这是保障运动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第二步:选择孩子的“运动开心菜单”——匹配能力才合适
根据医生的建议,我们将运动分为“放心之选”和“暂缓尝试”两类,方便家长和老师参考。
放心之选(低至中等强度)
日常活动:散步(每天15分钟-20分钟,根据疲劳感调整),整理书包、擦桌子等轻度家务,慢走上下楼梯。
趣味运动:在安全场地骑自行车(控制速度,避免陡坡)、在成人陪同下游泳(需医生确认无感染风险、体力允许)、拍皮球、玩飞盘、踢毽子(低强度)。
柔和的练习:儿童瑜伽、简单的拉伸动作(如伸懒腰、扩胸运动)、深呼吸练习——这些运动能放松肌肉、改善体态,缓解久坐后的不适感。
暂缓尝试(需医生许可后再开展)
对抗性运动:足球、篮球、橄榄球等存在身体碰撞、摔倒风险的运动——避免因意外撞击导致出血或受伤。
高强度/竞技性运动:长跑测试、跳绳比赛、攀岩、高强度间歇训练等——这类运动对心率、体力要求极高,需等身体完全适应低强度运动后,再在医生指导下逐步尝试。
第三步:看懂身体的“信号灯”——及时调整不勉强
孩子的身体感受是最直接的“预警信号”,家长和老师要教会孩子识别并及时反馈:
黄灯(慢下来):当孩子说“有点累”“出汗了”,或者表现出呼吸稍快、步伐变慢时,说明活动强度已接近身体极限,应立即暂停,休息5分钟-10分钟,待呼吸平稳、疲劳感缓解后再决定是否继续。
红灯(立即停止):若孩子出现头晕、眼前发黑、胸痛、心跳异常急促(如“心脏要跳出来”的感觉)、呼吸困难、面色苍白或发紫,以及关节、肌肉明显疼痛等症状,必须马上停止所有活动,让孩子坐下或躺下休息,并立即联系家长或校医,必要时及时就医。
四、给家长和老师的小贴士
1.给家长:做孩子的“最佳搭档”
多鼓励,少焦虑:不要因担心孩子疲劳而禁止他玩耍,也不要强迫他“跟上别人的节奏”——用“你今天和同学玩飞盘坚持了10分钟,进步真快!”代替“你怎么跑两步就累了?”
勤沟通,建共识:定期和主治医生反馈孩子的运动情况,同时主动和老师沟通孩子的身体特点(如“孩子今天复查指标不错,但还是不能剧烈跑跳”),形成“家庭-医院-学校”的协同呵护。
观状态,巧调整:关注孩子每天的精神状态——若前一天活动量较大导致疲劳,第二天可适当减少运动,换成散步、看绘本等轻松活动。
2.给老师:做孩子的“温暖守护者”
感谢您的爱心和耐心!您不需要感到紧张,只需多一份关注,体育课或课外活动前,简单问一句“今天感觉怎么样?能和大家一起玩吗?”,避免孩子因“怕被特殊对待”而勉强自己。多一种选择,少一份局限:您可以创造性设计孩子的参与方式,比如让他当“小裁判”计数、“小组长”组织同学做拉伸、“安全员”提醒大家注意安全 ——既让他融入集体,又避免过度消耗体力。多一句鼓励:当孩子主动尝试轻度运动时,一句“没关系,按你自己的节奏来,老师陪着你”,远比“加油,再坚持一下”更能给孩子安全感。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