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Eicu(急诊重症监护室)新住进刘爷爷,脑卒中后左侧肢体偏瘫。他80岁了,是宁波人。前段日子来温州看望孙子,只会讲宁波方言,不识字。在监护室里,一到非家属探视时间,他眼里总是充满惊慌。环境的陌生、语言的不通,让我们每一次靠近,他都会用能动的右手死死地拽住床单。

给刘爷爷量体温的时候,我注意到他的嘴唇在动,没有声音,只是反复形成一个口型。我意识到,他可能在说某个词。“是哪里痛吗?”我用普通话试探着问,我轻轻指向他的身体。他一脸茫然,随后轻轻摇头,别过脸去,眼睛里蒙着一层雾。那雾隔开了我们,比监护室的大铁门还要厚。




这令我们都很担心,因为在我们医院的护理观念中——病人的情绪,他们的恐惧、孤独与无助,和他们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一样重要,甚至更重要。Eicu是个团队,我们像讨论病情一样,讨论他的情绪。大家开始各种建议,也开始各种尝试。我们用了翻译软件,画了画,甚至笨拙地学宁波方言,但这些都失败了。刘爷爷不识字,年龄大了以后引起的老花眼和听力下降,以及宁波方言的学习困难让我们一筹莫展。这时,有位年资高的老师提出:“如果在家属的配合下,创造一套属于他的‘手语系统’怎么样?”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办法。

下午探视时间,我找到刘爷爷的儿子,和他一起“研发”了一套专属于刘爷爷的“手语系统”。

“叔叔,我来做动作,你用方言将手势含义解释给刘爷爷听好吗。”刘爷爷的儿子立即点头。

于是,一套简单的“手势密码”诞生了:1.大拇指竖起来:很棒,舒服。2.手指指向具体位置,同时左右摇头:这里疼。3.用手指尖轻轻戳嘴唇:渴了,想用棉签润润嘴唇。4.手掌摊平,上下轻轻摆动:想翻身。5.手在脸颊旁扇风:太热了。6.手抱着胳膊摩擦:太冷了……

我们没有制定复杂的规则,只是在每天的护理中,不断地重复和强化这套“手势密码”。他的儿子在可探视的时间内,常常趴在刘爷爷耳边用方言说:“爸,你要是渴了,就手指嘴巴,还记得吗?”

经过多次练习后,“刘爷爷,您是想这样吗?”我做出一个“翻面”的手势。他眨眨眼,缓缓地回了我一个“大拇指”。那套简单的手势,成了我们之间无声的桥梁。过程很慢,像冰雪融化,但是刘爷爷的眼里的雾一点点慢慢地散去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刘爷爷病情越来越稳定,出院那天,他躺在转运车上,用他那只能动的右手紧紧地握了我们一下,最后颤颤巍巍地伸出食指指了一下我们,又竖起大拇指。

那一刻,任何言语都无法表达我们内心的自豪、感动与祝福,只能默默伸出右手,对刘爷爷竖起大拇指。

□温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监护重症监护病房护士朱倩倩


来源: 温州市护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