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开学季”,夏末秋初的交接,瓜果蔬菜持续收获的时节。从今年开始,这个月有了新的意义——2025年9月,是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正式实施后的首个全国科普月。
这个月,全国进入“科普时间”。在浙江,4000余场科普活动已在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相继开展,不管城市街巷或乡村田野,校园课堂或数字云端,都将化身希望的田野,播撒下科学的种子。
“我们希望用一场全民参与的科普盛宴,让高深科技变得可触可感,让科学理性成为现代文化的根基。”省科协科普部部长龙爱民说。
首次从日到月的科学狂欢
“雌激素高可以适量喝豆浆或蜂蜜。”
“得了幽门螺旋杆菌不要害怕,患肠胃癌的概率其实非常小。”
前不久,在2025年全国科普月浙江(杭州)主场活动的现场,刚刚获评浙江省首席科学传播团队TOP10代表的妇产科专家周坚红、省网络科普达人TOP10代表消化科医生缪磊“出道即上岗”,面对镜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破解了几个常见的健康误区。
作为各自领域内的权威专家,他们正通过科普“出圈”,在线上线下产生广泛影响力。比如,缪磊医生的科普短视频在平台已获得超千万播放量,周坚红花样年华科普团队的女性健康科普也惠及数百万受众。
除了日常的线上线下科普,国家为何要从法律层面专设一个月集中开展活动?回溯历史,我国的科普工作历经了从“日”到“周”再到“月”的升级。
早在2005年,中国科协在每年9月的第3个公休日举行全国科普日主题活动;随着活动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科普日活动已延续一周左右,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普周”;到2024年底,新修订的《科普法》首次设立全国科普月,明确规定每年9月集中开展科普活动,这在我国科普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科普法》修订后设立‘全国科普月’,意义非凡。这标志着中国正在系统地、大规模地投资于‘人’的现代化,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最广泛、最深厚的社会基础。”浙江省科普联合会会长、十二届浙江省政协副主席周国辉表示。
在持续整月的科学狂欢中,浙江汇聚各类科普主体集中提供优质科普资源——各市县除了举办主场活动,也纷纷因地制宜推出极具地域特色、惠及全人群的主题科普。
在绍兴科技馆 青少年和机器人互动 图源:绍兴科技馆
在绍兴,打造越地科普特色,白牡丹唱科普,找寻绍兴文化里的科学基因;在温州,历经三年打磨的“15分钟科普圈”发布,并推出“十百千”系列科普形式;在海盐,根植于中华文明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传播课程《二十四节气科普新课》精彩亮相……
从科学家讲座到实验室开放日,从科普剧展演到科技嘉年华,科普关怀贯穿“一老一小”,既“接天线”,也“接地气”,让公众在触手可及的体验中感受科学魅力,让科学之光点亮千家万户。
从“我说你听”到全社会参与
如今,在浙江提起咖啡,不少人脑海中会自然浮现 “科学” 的身影。位于浙江省科协大楼一楼,“科学咖啡馆”定期举办的沙龙早已成为独特风景。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爱好者们可以手捧咖啡,围坐桌前,轻松畅谈科技前沿。
以省科协为原点,“科学咖啡馆” 的理念正不断辐射,在全省各地落地生根、渐成风尚。
将科学融入生活,浙江的脚步从未停歇。比如,今年浙江全国科普月主场活动呈现形式,就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没有过多依赖院士专家的大型报告会,而是让AI数字人与小学生同台演唱,让中外青年组成探访小队走进智能车间、智慧城市。
我们可以看到,杭州的道路巡检机器人在街头来回穿梭;停靠于浙江大学舟山科考码头的“紫金港”号船,正支撑教学实习及科研试验;嘉兴制造园区,工业机器人日夜精准完成生产作业……这些前沿科技应用场景,通过科普月活动向公众开放,让普通人也能直观感受科技的魅力。
“这种体验式、交互式、参与式的科普模式,将让公众不再只是被动接受的受体,而成为科研活动的主体。”龙爱民表示,从认知心理学角度,人们对新知识的接受往往基于原有认知结构,而科普的关键在于“把尚未了解的内容带给公众”。
民营经济发达的优势,更让浙江科普工作沉淀出独特的 “产业基因”。近年来,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吉利等企业纷纷敞开大门,设立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让公众近距离感受云计算、物联感知和智能制造等前沿科技。
数据为证:目前浙江省已有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256 家,其中由企业建设的占比超过三分之一;近两年,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认定的 160 余家新质生产力科普体验馆,大部分也扎根于企业,形成 “产业 + 科普” 的良性互动格局。
此外,为了科普资源的系统整合与差异化发展,今年,浙江推出了百余条“Citywalk”科普研学路线,包括“杭城机甲探秘”“虚实共生:浙江元宇宙智能体验路线”“AI驾道:从汽车制造到未来出行之旅”等主题线路。这些路线将分散的科普点串联成线,最终编织成网,形成一个完整的科普生态体系。
浙江的探索表明,科普不再是“我说你听”的单向传递,而是成为社会共同参与的创造性活动。
让科学成为生活的底色
“这也太快了吧!”日前,在嘉兴秀洲光伏科技馆内的 “青蓝课堂” 里,孩子们正专注地组装光伏小车。曾几何时,光伏产业还被冠以 “高污染、高能耗、高成本” 的 “三高” 帽子,不实消息甚至被列为 “中国十大谣言之一”,而这座以 “光伏” 为核心主题的科技馆,恰恰成为打破谣言、连接科普与产业的生动缩影。
在这里,参观者不仅能系统了解光伏发电的科学原理、技术应用与前沿发展趋势,还能通过沉浸式体验,亲身感受光伏产品如何融入生活、赋能未来。
“我们要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绿色的种子。”光伏科技馆运营总监王辉表示,一个孩子,能影响五个大人。当下一代把光伏当作理所当然,谣言就不攻自辟,青山蓝天也就能保住了,这就是青蓝课堂的真谛。
当年龄各异、身份不同的市民来到科普活动,不仅是学习了各种知识,更在心中埋下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
“我们正置身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中,目睹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日新月异,亲历新技术、新知识缺失后的种种窘境,或许也会真正理解科学普及在当代时代的特殊分量。”省科协相关负责人说道。
当纸质车票从此成为历史,科普将助力人们提高出行效率;当AI大模型越来越贯穿人们的生产生活,科普将赋能个人不被时代淘汰;常见病、体重管理、食品安全科普等更将切实提升群众的科学获得感,提高生活质量……
周国辉表示,科技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造福人民,通过科普月活动这座桥梁,连接起“高精尖”的实验室和“烟火气”的日常生活,解读前沿科技,将复杂的科研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知识,让公众了解科技如何改变生活; 普及防灾减灾、应急避险、健康生活、数字技能等实用知识和技能,直接服务于公众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提升。
通过科普让科学成为每个人生活的底色,这是浙江科普人的目标和宣言。龙爱民说,当新修订的《科普法》提供法律保障,“科普月”提供时间焦点,各类科普基地提供空间载体,浙江将通过制度化保障、生态化建设、常态化运作,让科普成为持续的社会行动。“科普不是给你点一把火,最终目的也不是简单知识传递,而是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来源: 潮新闻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