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室的喧嚣中,孩子的哭声从不罕见。但有一种哭声,常常伴随着一位懊恼的家长和一个看似“完好无损”却动弹不得的小胳膊。这,很可能就是儿科急诊最常见的损伤之一——桡骨小头半脱位(又称“牵拉肘”)

在一个周末的傍晚,一名3岁患儿被家属紧急抱至益阳市中心医院急诊预检台,家长焦急描述:“医生快看看!我拉着她上楼梯,怕她摔跤拽了一下,她然后就一直哭,胳膊垂着不动了!”

患儿左前臂微屈、旋前(手心向后),尝试让其弯曲肘部或转动掌心(旋后)时,会引发剧烈哭闹。但患儿肘部无肿胀、无瘀斑,也无肉眼可见的畸形。进一步行肘关节X光检查,结果显示“未见明显骨折征象”。但“无伤”之痛,最易蒙蔽双眼。X光的阴性结果,绝不是排除此症的终点,而是临床诊断的起点。

桡骨小头半脱位并非关节完全脱离,而是幼儿桡骨小头(可理解为桡骨靠近肘关节的“头部”结构)从环状韧带(环绕固定桡骨小头的“环状组织”)中滑脱,并被韧带卡压所致。

幼儿环状韧带尚未发育坚韧,以下常见场景中,家长的“保护性”或互动性牵拉,可能超过韧带承受极限,诱发半脱位,可称为“高危牵拉动作”

1. 突然提拉:家长牵孩子手快步走或防止摔倒时突然发力。

2. 穿衣暴力:粗暴地拽袖管。

3. 游戏失度:“荡秋千”、“拔萝卜”等游戏中的单侧牵拉。

4. 跌倒瞬间:孩子跌倒时手腕被大人紧紧握住。

诊断标准:典型病史+特征性体位+拒绝活动。触诊桡骨头处可有轻微压痛。

复位手法(屈肘法为例)

1. 一手固定肘部,拇指轻压桡骨头处以感知弹响。

2. 另一手握住腕部,缓慢、轻柔地将前臂旋后(手心朝上)。

3. 在旋后位顺势屈曲肘关节,闻及或感到一声轻微的“弹响”或“落空感”。

复位后片刻(通常数分钟到十余分钟),患儿停止哭闹,并开始能自如地使用患肢,如抬手抓物。

3大诊疗陷阱

【误诊为骨折】:在病史不清、查体不细时,易与肱骨髁上骨折等混淆。切记:髁上骨折必有肿胀、广泛压痛和骨性标志关系的异常。粗暴试复位可能造成灾难性二次损伤!

【复位后即刻要求活动】:复位成功后的孩子因疼痛记忆和恐惧,可能不会马上活动。若医生因未见其立即活动而误判复位失败,进行多次暴力复位,将造成韧带二次损伤、局部血肿,甚至真正意义上的骨折。请给予孩子和韧带一点恢复的时间!

【忽视隐匿性骨折】:极少数情况下,轻微骨折与半脱位并存。若复位后疼痛和功能障碍无任何缓解,必须高度警惕,重新评估,必要时CT扫描。

温馨提示

1. 成功≠免疫:发生过一次,复发风险极高。韧带松弛需4-5周才能修复。

2. 预防是第一要务:

• 禁止单手提拉孩子手腕或前臂。

• 扶孩子时,扶其腋下或躯干。

• 穿衣时,将手从袖口伸出,而非拽着胳膊往里塞。

3. 随访:若回家后再次出现类似情况,可立即返院复位。

参考文献

[1] 吴孟超,吴在德.外科学[M].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 Modern views on radial head subluxation. Pediatric Traumatology, Orthopaedics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20;7(4):113-124. doi:10.17816/PTORS74113-124.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益阳市中心医院 郭崇玖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益阳市中心医院 郭崇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