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首现!近日,泉州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黄胸滨鹬。这是该鸟类在福建省的首次记录,同时也是中国大陆第四笔观测记录(中国台湾地区此前已有相关记录)。
这一发现不仅填补了福建鸟类分布的空白,更让泉州市鸟类家族的成员数量增加到了406种,为本地的生物多样性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现经过
泉州观鸟爱好者张华山老师,常将泉港与惠安辋川两区县交界处的农田作为观鸟“自留地”。这里地处两区交界,每年迁徙季都会有不少候鸟途经此处休整停留。
9月7日,张华山老师和爱人像往常一样,驱车前往这片农田观鸟。由于此处是农业生产区域,为避免影响农民劳作、惊扰栖息的鸟类,他们通常选择在车上进行观测。当天,两人原本的目标是寻找小蝗莺和小滨鹬,然而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搜寻,始终未能发现目标鸟类的踪迹。正当他们准备驱车离开时,车辆途经最后一块稻田——彼时稻田已完成收割,田地里露出大片土地,还稀疏地插着刚栽种的秧苗,一只通体呈黄色的小鸟突然进入视野。这只小鸟的外形与张老师平时见过的任何一种鸻鹬都截然不同,他立刻拍下照片,将图片发送给鸟友 “磨牙” 和 “白鹇”,请求协助辨认。经过几位鸟友及学会共同确认,最终确定这只 “特殊小鸟” 竟是一只来自美洲、疑似迷路的黄胸滨鹬。后续,董帝伟老师也在该区域拍摄记录到了黄胸滨鹬的身影,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发现。
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
黄胸滨鹬(英文名:Buff-breasted Sandpiper,学名:Calidris subruficollis),是鸻形目鹬科滨鹬属的鸟类。身长16-21cm,体重46-78g,属于小型的滨鹬。其脸部和下体呈现黄褐色;小头配以短而暗的鸽子般的喙;腿为鲜亮的黄赭色。飞行时,上翼呈黄褐色,腋下羽毛闪着耀眼的白色,与黄褐色的侧腹和腹部形成对比,下翼初级飞羽的末端有黑色条纹。
黄胸滨鹬的栖息地选择十分独特。繁殖期间,它们主要栖息于高纬度的北极冻土带,与许多偏好水边环境的滨鹬不同,黄胸滨鹬更青睐干燥的草原环境,像耕地、牧场以及高尔夫球场等地方,都有可能成为它们的栖息之所。到了非繁殖季节,黄胸滨鹬则会迁徙到南美亚热带的草地生活。而在迁徙期间,它们通常会出现在北美的中央地带,相对较少出现海岸区域。这种独特的栖息地选择,反映了黄胸滨鹬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黄胸滨鹬主要通过视觉来搜寻食物。它们在栖息地内不断地走动、观察,一旦发现猎物,便会迅速出击。其食物主要以昆虫和其他无脊椎动物为主,这些食物不仅能为黄胸滨鹬提供充足的能量,满足其日常活动的需求,也能为它们在繁殖和迁徙等关键时期储备必要的营养。
黄胸滨鹬在福建省的首次现身,不仅丰富了本省及泉州市鸟类资源,也为研究该物种的分布和迁徙规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在此我们呼吁每一位爱好者都应践行文明观鸟准则。请始终与鸟类保持安全距离,不追逐、不驱赶,避免使用强光、高音设备干扰其生活;进入农田等区域时,务必遵守当地规定,爱护农作物,不留下任何垃圾,守护好鸟类的“临时家园”。
未来,我们期待能有更多机会观测到黄胸滨鹬的身影,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共同努力,保护好这些可爱的生灵,为它们营造一个安全、适宜的生存环境,让生物多样性的美丽之花在泉州、在福建持续绽放。
来源: 泉州市观鸟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