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全国爱牙日”以“口腔健康全身健康”为主题,并配套推出“减糖控体重护牙促健康”的副主题。这一倡议深刻洞察了当下最为突出的健康矛盾——那些披着“甜蜜”外衣的糖分,已然成为侵蚀牙齿、损害全身机能的潜在威胁。从口腔内牙釉质面临的酸蚀攻防战,到内脏器官承受的代谢负担,再到日常饮食选择中的权衡取舍,人类与糖之间的拉锯战已渗透至生活的各个细微之处。
       一、开篇警示:每一口“甜”,皆潜藏健康危机
       奶茶的丝滑醇厚、蛋糕的绵软香甜、碳酸饮料的清爽畅快,谁能抵挡其诱惑?然而,这些美味背后的“隐形推手”——游离糖,正悄然向健康发起侵袭。所谓游离糖,是指脱离天然食物载体而存在的糖类物质,既涵盖食品加工过程中额外添加的白砂糖、果葡糖浆、麦芽糖浆等,也包括蜂蜜以及鲜榨果汁中呈游离状态的糖分。与水果中的天然糖不同,它们缺乏膳食纤维的缓冲作用,能够被人体迅速吸收。这不仅会腐蚀牙体组织,还会给内脏代谢系统带来沉重压力。这场“甜蜜博弈”的起点,往往就是我们不经意间拿起的那一杯甜饮或一块甜点。
       二、首轮交锋:糖与牙齿展开“酸蚀攻防战”
       牙齿是糖发起攻击的首要战场,而牙菌斑则是其得力“帮凶”。当附着于牙面的牙菌斑接触到糖分时,仅需30 秒便能将其分解为乳酸,致使口腔pH 值瞬间从7.0 的中性安全范围降至5.0 的“腐蚀临界点”。尽管牙釉质堪称人体最坚硬的组织,却也难以抵御乳酸的持续侵蚀。每次摄入糖分后,酸蚀作用会延续约20 分钟,犹如用细砂纸反复打磨牙面。久而久之,牙釉质表面将出现细小凹坑,进而逐渐发展成龋洞(俗称“蛀牙”)。初期补牙费用相对较低,仅需数百元;但若拖延至根管治疗或牙冠修复阶段,费用将激增至数千元。换言之,一杯售价15 元的全糖奶茶,后续可能需付出百倍代价来补救。此外,还需警惕那些“伪装的糖害”。例如,无糖饮料虽不含游离糖,但其所含的磷酸(如部分无糖可乐、无糖运动饮料)仍会直接腐蚀牙釉质;乳酸菌饮料、风味酸奶等每100 毫升含糖量可达12 克,甚至超过传统碳酸饮料。
      三、第二轮较量:糖对内脏发起“代谢围攻”
      突破口腔防线后,糖分随消化道进入血液循环,对肝脏、胰腺等关键内脏器官展开全面攻势。

    (一)肝脏:承受果糖重压的代谢中枢
糖分中的果糖不走常规代谢路径,而是直接涌入肝脏。肝脏原本负责统筹营养代谢,如今却被迫将过量果糖转化为甘油
三酯。这些脂肪在肝细胞内不断堆积,逐渐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严重时甚至可能进展为肝硬化——这是肝脏发出的“代谢超载警报”。
    (二)胰腺:因血糖波动而疲惫不堪的调节器官
一杯全糖奶茶约含50 克糖(相当于10 块标准方糖),饮用后血糖会急剧升高。胰腺中的β细胞不得不超负荷分泌胰岛
素以平抑血糖水平。长期的高强度工作终将导致β细胞功能衰退,引发胰岛素抵抗,进而诱发2 型糖尿病。研究数据显示,每日饮用1 份含糖饮料,患2 型糖尿病的风险将增加18%。

    (三)脂肪组织:由糖分堆积引发的“健康风险”
未被及时消耗的糖分会转化为脂肪,在腹部和内脏周围堆积,形成所谓的“啤酒肚”“游泳圈”。肥胖不仅影响体态美
观,更会诱发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糖分正是通过“催生脂肪”,间接破坏了全身的健康防线。

     四、第三战场:货架上的“糖与反糖博弈”
      这场较量不仅发生在人体内,超市货架、奶茶店、咖啡店等地同样暗流涌动。
    (一)商家的“加糖策略”
     上世纪80 年代,某国对玉米产业实施补贴政策,使得高果糖玉米糖浆成本大幅下降30%。当地饮料企业随即调整生产配方,不仅用这种廉价甜味剂替换蔗糖,还将饮料包装从500 毫升扩容至1 升,借“量大实惠”的噱头诱导消费者多摄入糖分;更有甚者,某些糖业机构曾资助相关研究,企图将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归咎于脂肪,从而掩盖糖分的健康危害。
      (二)消费者的“反糖觉醒”
       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反糖”已成为新的消费趋势:超市里的无糖饮料占据半壁江山,木糖醇、赤藓糖醇等代糖产品成为主流选择;2025 年爱牙日提出的“减糖控体重”口号,进一步明确了“护牙必先控糖”的理念。然而,奶茶店和咖啡店仍是“高糖重灾区”。尽管奶茶店提供“无糖”选项,但仍有不少消费者倾向于选择“六分糖、七分糖”乃至“全糖”,再加上珍珠、椰果等含糖小料,一杯饮品的含糖量很容易超过每日推荐上限(25~50 克);咖啡店的焦糖玛奇朵、摩卡等花式饮品,单杯添加糖量常达20~30克,即便是看似健康的“水果茶咖”,也可能因添加浓缩果浆、调味糖浆而暗藏高糖风险。
      五、应对武器:科学控糖的“辅助工具箱”
      对于难以抵制甜食诱惑、已出现血糖偏高或肥胖问题的人群,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下“辅助工具”——但需明确,这些并非“放纵吃糖”的借口,仅是代谢功能告急时的应急措施。- 基础款:二甲双胍作为2 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可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部分使用者会因食欲轻度下降实现轻微减重,常见副作用包括腹胀、腹泻等胃肠道反应。- 进阶款:LP-1 受体激动剂如司美格鲁肽、利拉鲁肽等药物,通过抑制食欲、延缓胃排空发挥作用,兼具降糖与减重效果,平均减重幅度可达10%~15%,用药初期可能出现恶心等不适症状。- 强效款:多靶点药物当前研发的新型多靶点药物展现出卓越疗效:GLP-1/GIP双靶点药物疗效优于单靶点药物;GLP-1/GIP/GCG 三靶点药物在Ⅱ期临床试验中实现48 周减重24%,被誉为“哥斯拉”级药物,目前已进入Ⅲ期临床阶段。- 便捷款:口服剂型针对“注射恐惧”痛点开发的口服制剂已取得进展:口服降糖型司美格鲁肽已获批,其减重适应症正在研发中;口服GLP-1 受体激动剂Ⅲ期临床数据积极,不久的将来国内也有口服小分子减重产品可供使用。- 贴心款:保肌联合疗法为解决减重过程中易出现的肌肉流失问题,目前正开展GLP-1 类药物与Bimagrumab 的联合用药研究,旨在实现“减重同时保护肌肉量”的目标。
       六、实战指南:从“管好每一口”赢得博弈
       打赢与糖的战争无需彻底“戒甜”,只需将以下技巧融入日常生活:技巧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控糖护牙妙招效果点奶茶/咖啡奶茶选“无糖+少加小料”,咖啡优先美式、无糖拿铁单次减少20-50 克糖摄入买预包装饮料查看配料表,避开白砂糖、果葡糖浆排前三位的产品规避“隐形糖”陷阱食用甜食后立即用清水漱口,或嚼5 分钟无糖口香糖快速中和口腔酸性,保护牙釉质零食选择用新鲜水果、原味坚果替代蜜饯、蛋糕、饼干解馋且避免糖过量日常活动每天坚持30 分钟快走、慢跑或跳绳加速糖分代谢,辅助控重

       七、长远账:25 岁开启的“健康投资”
       以25 岁年轻人为例,我们来算一笔“糖与健康的经济账”。若每天饮用1 杯全糖奶茶/含糖咖啡(单价15 元):到55 岁时,仅在饮品上的支出就超过16 万元;若因长期高糖饮食患上龋齿、糖尿病等疾病,治疗及并发症处理费用将再增10 万元,总计“糖债”高达26 万元;同时,身体状况也会大幅下滑:体重可能增加40 公斤,爬楼梯时气喘吁吁;半数牙齿出现龋坏,连享用火锅等美食都成为一种奢望。若换成无糖饮品并坚持控糖饮食:10 年内可节省3 万元饮料费、10 万元医疗费;到60 岁时仍能保持32 颗健康牙齿、平稳血糖及标准体重——管好每一口甜,就是最有价值的健康投资。2025 年爱牙日的核心理念并非“杜绝糖”,而是倡导“科学控糖”。只有认清游离糖的危害,做出明智的日常饮食选择,切实守护好口腔健康,才能在这场“甜蜜博弈”中取得胜利。毕竟,一口健康的牙齿、一份清爽的体检报告,远比短暂的甜味更加珍贵。


作者:福建省医师协会副会长林实,教授、口腔医学专业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特别鸣谢:
福州大学附属福建省立医院内分泌专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
生导师陈刚院长对相关专业内容指导

来源: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