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环腐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毁灭性种薯病害,在我国主要马铃薯产区均有发生,严重时可导致减产30%~50%。该病具有潜伏期长、传播途径多、防治困难等特点,已成为制约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将系统介绍环腐病的识别特征、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为种植者提供科学防治方案,可有效控制环腐病的发生与蔓延,保障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

一、环腐病的基本特征

1.病原菌特性。

病原菌为棒杆菌属环腐亚种(Clavibacter michiganense subsp. sepedonicum),属革兰氏阳性细菌,最适生长温度20~23℃,在土壤中可存活2~3年,主要通过种薯传播。

2.典型症状。

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边缘褪绿、上卷,呈“船形”。后期整株萎蔫,茎秆横切可见维管束褐变。块茎维管束呈现环状褐变,挤压时有乳黄色菌脓渗出,严重时块茎内部形成空洞,腐烂后有恶臭。贮藏期病块茎眼芽变黑干枯并爆裂。

二、病害发生规律与传播途径

1.侵染循环。

病原菌主要在带菌种薯和病残体中越冬,成为初侵染源。通过切刀、包装袋、农机具、灌溉水等传播,从伤口侵入植株。田间再侵染主要通过雨水溅射和农事操作传播。

2.流行条件。

温度18~25℃、相对湿度大于70%,感病品种发病率高,连作地块病情尤为严重。

三、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1.检疫上报。

环腐病属于检疫性病害,发现疫情应及时上报,跨区调运种薯必须经过检疫,禁止从病区调种。

2.种薯处理。

选用脱毒种薯,购买具有《种薯合格证》的种薯,不用自留种,推荐冀张薯12号、青薯9号、陇薯7号等抗病品种。严格执行切刀消毒制度,切薯前用75%酒精浸泡刀具30秒或使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泡5分钟,每切1个种薯消毒1次,建议使用多把刀具轮换。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5~10分钟或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拌种,晾干后播种。避免低温播种。

3.田间管理。

要做好轮作倒茬,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3年以上,避免与番茄、辣椒等茄科作物轮作。要科学施肥,每667平方米(亩)基施腐熟有机肥2000~3000公斤,按N∶P2O5∶K2O=1∶1.2∶1.5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加强水分管理,采用滴灌或垄作栽培,现蕾期控制灌水量,保持土壤含水量60%~65%,雨季及时排水。发现病株后禁止大水漫灌,控制田间湿度。

4.药剂防治。

发现病株要及时处理,发病初期用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喷雾或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性粉剂1500倍液、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灌根,发病盛期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0.2%磷酸二氢钾喷雾,间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

四、收获后管理

1.病薯处理。

收获时单独存放疑似病薯,病薯集中焚烧或深埋,填埋深度大于50厘米,禁止用病薯饲喂牲畜。

2.贮藏管理。

入库前用10%漂白粉溶液消毒贮藏窖,保持窖温4~6℃,相对湿度80%~85%,定期检查,及时剔除病薯。块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泡10~15分钟,贮藏时保持通风干燥。

3.农机具消毒。

收获后及时清洗农机具,用1%次氯酸钠溶液喷洒消毒,晾干后存放。

作者 | 广西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研究员 何虎翼

来源: 何虎翼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