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可能发现,孩子胳膊上、肚子上突然冒出一些圆滚滚的小疙瘩:摸起来软软的,颜色和皮肤差不多,表面有点蜡样的光泽,中间还陷下去一个小坑,像颗迷你“小肚脐”。如果用手挤,可能还会挤出白色的“豆腐渣”样东西——这很可能是传染性软疣。

什么是传染性软疣?

传染性软疣是一种由传染性软疣病毒(属于痘病毒家族)引起的皮肤病,俗称“水瘊子”。别看名字里带“疣”,它和我们常说的寻常疣(瘊子)可不一样,病因、表现和传播方式都有区别。

这种病毒专门“欺负”人类,而且不挑人——不管男女老少,只要皮肤接触到病毒,都有可能被感染。但它尤其偏爱两个区域:一个是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的四肢躯干,另一个是成年人的外生殖器。

为什么这些人更容易中招?

1.孩子和青少年:皮肤娇嫩,屏障功能还没发育完善,加上活泼好动,皮肤容易有微小破损,病毒更易“乘虚而入”。

2.成年人外生殖器部位感染:多与性接触传播有关。这类情况属于性传播疾病范畴,需要更加注意防护。

病毒是怎么“跑”到身上的?

传染性软疣的传播能力很强,主要靠两种方式:

01****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比如和患者的患处皮肤直接接触(孩子间的打闹、成人的亲密接触等)。

间接接触: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比如毛巾、浴巾、泳衣、床单、玩具等。公共泳池、温泉等潮湿环境,也可能成为病毒的“中转站”。

02****自身接种

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因为传染性软疣早期会有点痒,很多人忍不住抓挠。抓过患处的手再碰到自己其他部位的皮肤,病毒就会“搭便车”扩散,导致身上的疣体越来越多,从一个变成一串。

怎么判断是不是传染性软疣?

它的“长相”很有特点,记住这几个口诀:

小丘疹、蜡光泽,一定不要太大意。

小肚脐是标志,见了千万要警惕。

有点痒,不要抓,及时就医是正理。

小丘疹:刚开始像针尖大小,慢慢长到2~5毫米,最大的可能到1厘米。

蜡样光泽:表面光滑,摸起来有点像打了蜡的小珠子,颜色多是肤色、淡粉色或淡黄色。

中央凹陷:成熟的疣体中间会有个小坑(医学上叫“脐凹”),这是它最典型的标志。

瘙痒感:早期可能有点痒,越抓越容易扩散。

如果看到皮肤上有这样的小疙瘩,尤其是孩子身上批量出现,就要警惕了。

不处理能自己好吗?

传染性软疣有“自限性”,意思是不治疗也可能在6~12个月内自行消退,但千万别因此掉以轻心。

一方面,它的传染性实在太强,不处理的话,不仅会在自己身上“蔓延”,还可能传给家人、同学或同事;另一方面,抓挠后可能引发细菌感染,导致疣体红肿、化脓,反而更麻烦。

所以,发现后最好及时去医院处理。医生通常会用镊子把疣体夹除(别怕,没那么痛!),或者用冷冻或激光等方法清除,能快速阻断传播。清除后伤口会结痂掉落,稍有色素沉着,但慢慢会恢复正常。

**切记:**千万别自己在家挤!操作不当可能留疤或加重感染。

日常怎么预防?

1.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不用他人的毛巾、浴巾、泳衣等贴身物品;孩子的玩具、衣物要定期清洗消毒。

图源:Pixabay

2. 避免抓挠:皮肤痒时及时处理,别用手抓,减少自身接种的可能。

3. 集体环境防护:去泳池、温泉等地方,尽量穿自己的拖鞋,自带毛巾;孩子在幼儿园要避免共用玩具后揉眼睛、摸脸。

4. 成年人注意性卫生:避免不洁性行为,降低生殖器部位感染的风险。

传染性软疣虽然常见,但只要早发现、早处理,加上做好防护,就能很快控制。如果家里有人中招,别恐慌,及时就医,做好物品隔离,就能避免“一人患病,全家遭殃”啦!

供稿单位:陆军军医大学健康教育科普基地

作者: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张静、刘婷

审核专家:陈济安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