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醒来,伸了个懒腰,准备去刷牙洗脸。牙刷一碰后面的牙齿,一股钻心的疼仿佛从那里直冲脑门。不仅疼,还张不开嘴,让吃东西都成了问题。脸颊也隐隐肿起,嗓子也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一样。
尤其是成年后,很多人都会经历这种“后牙的噩梦”。
这其实是智齿的“捣乱”——医学上也叫“智齿冠周炎”。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几乎人人都可能碰到的这个“小麻烦”,从生活中的那些疼醒的夜晚,到背后的医学原理,再到如何的预防和应对。
一.为什么这个大牙,疼“疼起来很要命”
智齿冠周炎,就是智齿(也就是第三颗磨牙,那颗最后面的“大牙”)周围的牙龈发炎了。它通常发生在智齿没完全长出来、半露在牙床上的时候。在国际上,比如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StatPearls指南就定义为“一种局部口腔软组织感染,常与下颌第三磨牙萌出相关”。
这时,不能完全萌出的智齿,就像个调皮的孩子,挤在牙龈牙床的边缘,只冒出半个脑袋,周围是绕着它的是一个狭小的“口袋”—就是冠周囊(pericoronal pocket)。这个口袋的存在,让食物残渣、细菌很容易钻进去,还不容易弄出来。如果不及时清理,里面的细菌大军就会安营扎寨,引发感染。结果就是----牙龈红肿、脓液积聚,疼痛指数直线飙升。嘴巴还张不开!
二.智齿冠周炎为什么会这么疼?
这是因为,炎症刺激了智齿周围的神经末梢,最后面这颗大牙的神经末梢非常敏感,稍一碰就会放大信号,仿佛小锤子在牙根上敲击一样。
智齿冠周炎在生活中非常常见。特别是30岁左右的成年人,正值年轻力壮,智齿也开始“冒头”。据2021年《Dental Traumatology》上的系统综述看,智齿冠周炎是第三磨牙问题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影响着全球数百万人的生活质量。
它不光疼,还会让我们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直接影响工作和生活。这时,“嘴巴就像被锁住了,让笑都笑不出来。”
这并不是夸张,因为智齿冠周炎引起的疼痛,往往是钝痛或刺痛,也常会在夜间加重,特别是躺下睡觉时--头部血液加速,炎症就更活跃,疼痛就越明显。这时的大后牙的牙龈,如同“举办了一场细菌派对”,还邀请了炎症因子来跳舞,而每一次的吃饭喝水等咀嚼动作,就像踩到了地雷,让爆炸般的疼直冲大脑。
三.为什么智齿这么容易出问题?
这里就要说到我们的进化了。咱们现代人的牙齿,有28-32颗恒牙,其中最后的29、30、31、32那四颗就是智齿。本来这四个“大后牙”是祖先用来嚼硬食物的“大将”。
但随着人类的进化,上下颌骨(就是下巴和“上巴”)变小了!
在过去,我们的祖先吃硬的食物、坚果等,咀嚼肌强大,颌骨也就宽大,能轻松容下32颗牙。现在,随着烹饪技术的发展和食物质地的改变,让食物软化,咀嚼需求随之减少,咀嚼肌和颌骨也就不用长那么大了。这样,颌骨变小,空间不够,也就不好容下29/30/31/32这四颗大的后磨牙了。
2020年斯坦福大学的一项研究也指出,现代人类的颌骨缩小是生活方式等疾病的结果,而不是纯遗传,智齿因此常就被“卡住”——这在医学上也叫阻生(impaction)。
2023年发表在《Archives of Oral Biology》上的论文则更有意思,他们比较了新石器时代到现代中国人的下颌骨,发现颌骨宽度平均缩小了10-15%,就导致智齿长歪、向下生长或横着挤压着长的情况。
就像,口腔内的这间房子(上下颌骨),本来设计是住32个“租客”,但房东(进化了),把房子缩水了,最后面着四个“大块头”的租客(智齿)就挤不进去了,引发了麻烦。结果,智齿在长出来的时候空间不够,半露头时,冠周囊形成,细菌入侵飙升,智齿冠周炎就这样来了。除此之外,目前认为,智齿冠周炎的风险因素还包括比如遗传、口腔卫生差、压力大(会影响免疫)等因素。而且,女性在月经期也更容易发作,这和激素变化让牙龈更敏感有关。
四.说到疼的“要命”的程度,就得从医学角度再深挖一些了
现在,我们知道,智齿冠周炎的疼痛主要是因急性炎症引起的。细菌,如链球菌和厌氧菌等,在冠周囊内繁殖,释放毒素,就刺激牙龈组织产生前列腺素和细胞因子等物质,这些“炎症的信使”会让血管扩张、神经兴奋,引起疼痛。
2023年MDPI《Healthcare》杂志的一篇观察性研究在分析了数百例的患者后,归纳这种疼痛模式的多样:约70%是持续性的钝痛,伴随肿胀;30%是放射痛,会疼到耳朵或头部。
为什么这个“疼痛”这么剧烈?这就和智齿存在的位置靠后,即靠近下颌关节和咀嚼肌,炎症扩散快有关了。特别是智齿冠周炎张不开嘴时,如果及时不处理,还可能形成脓肿,让疼痛升级到“无法忍受”程度。
犹如一场“星星之火”:小火苗(小细菌)点燃了干柴(牙龈和牙冠囊内),免疫反应像风一样助推火势,仿佛在瞬间发展成燎原之势,让我们疼得直冒冷汗。国际指南强调,早诊早治就能避免并发症,特别是避免发展成为更严重的面部蜂窝织炎(即感染扩散到了脸和脖颈部)等情况。
五.比起疼痛,更加折磨人的是“张不开嘴”
这在医学也叫“开口受限”或“锁颌”(trismus)。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智齿冠周炎所波及的炎症范围,不只限于牙龈,还会波及附近的肌肉和韧带,甚至骨组织里面。
我们的下颌有几大咀嚼肌,比如如咬肌和翼肌等,而炎症的肿胀会压迫这些肌肉,造成痉挛---即张不开嘴,活动受限。
2024年BMC《Oral Health》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80%的冠周炎患者有“锁颌”,平均的开口度(即嘴巴张开的程度)从正常40mm降到20mm以下。这种原因包括感染扩散到了翼内肌(靠近咽喉的肌肉),或脓液积聚拉扯到了其他组织。简单来说,就像嘴巴这个大门被“肿块”堵住了,肌肉像生了锈的铰链,转不动大门。即常常描述到了:“我试着张嘴,但像咬了块硬糖,还疼得眼泪直流。”
这种情况如果严重,会直接影响吞咽,并增加食物误吸入气管的风险。研究显示,“锁颌”持续时间与炎症严重度高度相关,未治疗者这种情况可达一周及以上。
六.那这个“麻烦”的结局如何?
好消息是,绝大多数的智齿冠周炎都能治好,仅需要专业干预。
从国际指南看,比如美国口腔外科协会(AAOMS)等的推荐,智齿冠周炎时应先评估严重度:轻度可用盐水漱口和止痛药;中重度需抗生素和局部引流,即抗炎和引出脓液。且几乎所有的病例都要拍X光片(全景片或CBCT),需看清楚智齿位置和牙冠牙根生长情况,并确定能否保留。
遗憾的是,实际情况中,90%以上的智齿是无法正常萌出的,很多只能拔除。2024年Wile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entistry》的一篇meta分析显示,阻生智齿拔除后,疼痛复发率会直线降到5%以下。
七.但,拔除智齿却不是个小事!
智齿的位置常颌骨深处,靠近神经和血管的位置,手术难度高。医生也常需要切开牙龈、分割牙齿、实时分析用力点让患牙松动、然后取出这个“大磨牙”。术后的肿胀、疼痛、出血也是常见的情况。
2023年《Journal of Stomatology,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研究了数百例的智齿拔除情况,显示在智齿拔除后生活质量短期会下降,但长期改善明显。
智齿的拔除如同一项大工程,也像“拆除一栋歪斜的老楼”:得小心翼翼,避免伤到它的邻居(神经血管们)。如果智齿的位置靠近了下牙槽神经,拔除风险则更高,而恢复期就可能出现麻木几个月的情况。中国指南也建议,智齿冠周炎应在消炎控制后(通常3-7天,张口度恢复),择期手术。特殊情况,如孕妇或心脏病患者,亦应先保守治疗。
八.当然,并非所有智齿都有问题
幸运的是,有些人也会天生缺智齿(遗传因素,约占20-25%),或下巴“上巴”空间够用,即能让智齿正常萌出。但进化遗留的问题,仍让大多数人需要警惕。
2022年《Biomedical Journal of Scientific & Technical Research》的一篇论文就探讨了牙痛的进化和起源,指出颌骨缩小是人类适应软食饮食的结果,但带来了现代的“牙齿危机”。
另一篇2024年ResearchGate上的案例报告则描述了冠周炎的一个罕见扩散路径,导致了骨髓炎(即颌骨内的发炎)。这些均强调了智齿冠周炎的早期干预重要性!
结语
这里,我们说下怎么避免下这个“真要命”的疼痛。口腔保健就是那个至简大道!比如:
每天刷牙两次,用软毛牙刷轻轻清洁后牙区;
饭后漱口,冲走食物残渣;
别忘了便宜好用的牙线或冲牙器,来清理牙缝“死角”。
国际指南中也反复强调,良好的口腔卫生能降低冠周炎50%以上的风险。也别忘了定期看查体,早发现早处理。在生活上,多些蔬果,少些甜食;也做一下压力的管理,因为免疫低时细菌也易入侵。
最后,智齿冠周炎虽“疼”,但我们了解它,就能化被动为主动。让知识基于最新证据,也能帮我们多些应对的底气。所以,下次,最好也没有下次。后牙隐隐作痛之时,别硬扛,赶紧找专业医生检查一下。生活中也保持好口腔的卫生,让牙齿们“咬定青山”!
参考资料:
1.Pericoronitis - StatPearls - NCBI Bookshelf. 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76411/ (2022)
2.A Review of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Pericoronitis Management.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296928/ (2021)
3.The toll of shrinking jaws on human health | Stanford Report. https://news.stanford.edu/stories/2020/07/toll-shrinking-jaws-human-health (2020)
4.Evolutionary trends in human mandibles and dentition from Neolithic to modern times.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03996922001698 (2023)
5.Assessment of a combined mouthwash on pain relief in pericoronitis. https://bmcoralhealth.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s12903-024-04660-5 (2024)
6.Prevalence and Factors Influencing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Third Molar Surgery.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55/2024/7712829 (2024)
7.Special diffusion pathway of pericoronitis of the third molar: 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80166930_Special_diffusion_pathway_of_pericoronitis_of_the_third_molar_A_case_report_and_literature_review (2024)
8.Quality of life after extraction of mandibular wisdom teeth.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049080122011475 (2023)
9.Evolutionary Origins of Toothache. https://biomedres.us/fulltexts/BJSTR.MS.ID.007376.php (2022)
10.Patterns of Third-Molar-Pericoronitis-Related Pain. https://www.mdpi.com/2227-9032/11/13/1890 (2023)
来源: 紫龙科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