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的底层支撑是女性身体特有的生理循环,由激素调控与乳腺功能协同完成。

1. 激素驱动泌乳启动:孕期雌激素、孕激素水平升高,促使乳腺腺管和腺泡发育成熟;分娩后,这两种激素骤降,解除了对“泌乳关键激素”——催乳素的抑制。婴儿吸吮乳头时,乳头神经受刺激,信号传至大脑垂体,促使催乳素分泌,直接作用于乳腺腺泡,将乳汁合成并储存起来。

2. 吸吮触发乳汁排出:同时,吸吮还会刺激大脑释放催产素,这种激素能促使乳腺腺泡周围的肌肉收缩,将储存的乳汁通过腺管推向乳头,形成“喷乳反射”(俗称“奶阵”),确保婴儿能顺利吸出乳汁。

3. “供需平衡”的自我调节:乳腺泌乳遵循“用进废退”原则——婴儿吸吮越频繁、越有效,大脑接收到的“需求信号”就越强,催乳素和催产素分泌越多,乳汁合成和排出量也随之增加;反之,吸吮减少则乳汁会逐渐减少,自然实现供需匹配。

母乳喂养不仅是“喂养行为”,更是母婴建立情感联结、达成喂养默契的过程,这种互动直接影响喂养效率。

1.正确的含乳姿势:婴儿张大嘴巴、含住乳晕(而非仅含乳头),既能减少母亲乳头损伤,又能更有效地挤压乳腺管吸出乳汁,同时强化对乳头的刺激,促进激素分泌。

-2.母婴的“信号呼应”:婴儿饥饿时会发出“咂嘴、扭动、烦躁”等信号,母亲及时回应并亲喂,能让婴儿在放松状态下高效吸吮;而母亲在喂养时的拥抱、轻声安抚,也会通过情感传递促进催产素释放,帮助乳汁排出。

母体生理与母婴互动是基础,而家庭、社会、医疗的外部支持,是母乳喂养能否持续的关键“助推器”。

1. 家庭支持是核心:家人主动分担家务、照顾产妇情绪(减少产后抑郁风险)、鼓励产妇按需喂养,能帮助产妇集中精力应对泌乳和育儿。

2. 医疗支持是专业依托:医院通过产前母乳喂养知识科普、产后医护人员指导含乳姿势与泌乳技巧、提供乳腺疏通等专业服务,帮助产妇解决“开奶难”“乳头皲裂”等常见问题。

3. 社会支持是环境支撑:公共场所设置母婴室、保障母乳喂养的公共权益(如《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规范营销行为)、消除“母乳喂养羞耻感”的社会氛围,能为产妇提供更便利的喂养条件。

从母体自身的生理调控,到母婴间的默契配合,再到家庭、医疗、社会的全方位支撑,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是多维度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份“支持系统”的完善,不仅关乎婴儿的健康成长,更体现了对母亲与生命的尊重。

来源: 周昭敏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