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的指尖在 “地核脉搏仪” 的全息界面上划过,淡蓝色的波纹随之起伏,像在抚摸一颗星球的心跳。星尘观测站悬停在地球同步轨道外侧,透过防辐射舷窗,那颗蓝白相间的星球正缓慢自西向东快速转动 —— 此刻是地球地质纪年的 “古元古代”,距离人类诞生还有足足 28 亿年。
“队长,地球岩浆圈层的角动量读数有异常。” 年轻的观测员莉突然出声,她面前的板块追踪图上,代表北半球原始大陆的琥珀色区域正泛起微弱的红光,“向东的流体速度在加快,偏向力正把它们往赤道拽。”
凯俯身靠近控制台,瞳孔中映出地球内部的三维模型:地核是一颗致密的铁镍球体,外层包裹着翻滚的岩浆圈层,像一锅沸腾的金色浓汤。此刻,那 “浓汤” 正沿着固定的轨迹流动,形成一股无形的 “传送带”,托着薄薄的大陆板块缓缓向东漂移。
“这是第一次明显的角动量交换。” 凯的声音带着一丝敬畏,他调出观测站的历史数据库 —— 他们的任务,就是记录这颗 “年轻星球” 上,那个未来将被称为 “地中海” 的区域,如何在地质运动中诞生。
第一章:赤道上的古海余晖
最初的地球,在星尘观测站的镜头里像一颗对称的宝石:南北半球中高纬度是两块厚重的 “球冠大陆”[1],地壳岩层在岩浆顶托下泛着暗青色;而赤道附近,是一片广阔到横跨经度 180 度的原始热带海洋 —— 莉给它起了个昵称,“古蓝丝带”,这便是地中海最古老的原始雏形。
“看这里,” 莉放大海洋区域的光谱分析图,“海水里已经有简单的蓝藻菌群了,它们在释放氧气,为后来的生命铺路。”
但这份平静没能持续太久。岩浆圈层中,温度分布并不均匀,有大大小小的三维滚动的涡旋,它们改变着地核的旋转角动量[2]。当地核将第一波角动量传递给岩浆圈层,那股向东运动的岩浆流体力量突然增强,像一只无形的手,推着北半球的大陆向东南方向 “漂流”。凯的屏幕上,琥珀色的北半球大陆板块与南半球向东北方向漂移的多个深绿色大陆板块,包括大陆前部的阿拉伯半岛和印度半岛地块逐渐靠近。在岩浆流体的作用下,北半球的大陆前缘正在隆起,而南半球的大陆前缘正在下潜,像两艘正在相撞的巨轮。
“碰撞倒计时:100 万年。” 观测站的 AI 机械音响起。
莉盯着屏幕,手指无意识地攥紧:“它们会完全融合吗?那‘古蓝丝带’……”
“会的。” 凯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大陆板块比岩浆轻,就像浮在热汤上的薄饼,碰撞时会挤压、堆叠,一侧会沉没,而相邻的另一侧会隆起。”
100 万年,对人类而言是遥不可及的时光,但在星尘观测站的 “时间压缩仪” 下,不过是三天的快进画面。他们看着两块大陆的边缘逐渐重叠,岩层褶皱隆起,形成一道东西向的原始山脉[3];看着山脉南侧“古蓝丝带” 的海水被挤压、蒸发,最后只剩下一片被大陆包裹的干涸洼地 —— 地中海的第一次 “消失”,就这样在他们眼前上演。
“联合古陆形成了。” 凯调出最终的地质图,那片干涸的洼地位于古陆中心,恰好是未来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地带,“这里,就是未来地中海的‘摇篮’。”
第二章:岩浆反转与海洋重生
当地核与岩浆圈层的角动量交换方向突然反转时,凯正在整理第一次碰撞的观测数据。地核脉搏仪的警报声尖锐地响起,屏幕上的岩浆流体轨迹瞬间从红色变成蓝色 —— 向西流动的力量正在形成,像一场地下的 “逆向风暴”。
“怎么会这么快?” 莉惊讶地睁大眼睛,她计算过,按照地球内部能量消耗速度,下一次角动量交换至少要等 5 亿年,“难道是地核的热核反应出现了波动?”
凯调出地核内部的粒子碰撞记录,眉头微蹙:“是岩浆流体之间的相对加速运动正交碰撞激发了新的能量,地球内部的‘燃料’比我们预想的更充足。”
这场 “逆向风暴” 带来的改变是颠覆性的。原本连在一起的联合古陆,在向西的岩浆流体推动下开始 “拆解”:非洲板块带着阿拉伯半岛向西南漂移,北美洲板块向西北 “退去”,南美洲板块则像被甩出去的陀螺,向西撞向太平洋的地壳 —— 那里的岩层瞬间隆起,形成了一道南北走向的年轻山脉,也就是后来的科迪勒拉山系。
而在古陆中心的干涸洼地里,分离的板块之间出现了一道巨大的缝隙。凯和莉看着来自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海水顺着缝隙涌入,干涸的岩层被浸泡、侵蚀,逐渐形成一片新的海洋 —— 它比 “古蓝丝带” 小,却比未来的地中海辽阔得多,像一块镶嵌在大陆之间的蓝宝石。
“它‘重生’了。” 莉的声音里带着激动,她记录下这一刻的坐标,“这次分离后,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也开始形成了,地球的海陆格局正在变成我们熟悉的样子。”
但好景不长。当地核再次失去角动量,岩浆圈层再次获得角动量,岩浆流体又一次向东流动,非洲板块像被拉回的磁铁,再次撞向欧亚板块。新形成的海洋被挤压、缩小,最后又一次消失在大陆的碰撞中 —— 这样的 “开合” 循环,在接下来的 20 亿年里,反复上演了十多次[4]。
每一次碰撞,都会让青藏高原进一步隆起,阿尔卑斯山的褶皱更加明显;每一次分离,都会让地中海的轮廓更加清晰。凯和莉看着这片海域在 “消失” 与 “重生” 之间挣扎,也看着地球表面的生命在这场地质运动中沉浮:第一次大陆漂移和碰撞时,岩浆裸露,全球高温,蓝藻大量灭绝;第一次大陆漂移间歇期,岩浆被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封闭,全球气候温和,多细胞生物开始出现;第一次大陆回漂时,岩浆裸露,全球高温,蓝藻又大量灭绝;第一次大陆回漂间歇期,岩浆封闭,气候温和,多细胞生物又开始出现;每次大陆漂移循环的间歇期中,恐龙在温暖的海岸繁衍,又在下一次板块来回漂移与碰撞引发的高温中消失……
“它们就像地中海的‘过客’。” 莉轻声说,她的屏幕上,一只虚拟的恐龙正漫步在古地中海的岸边,“只有这片海,一直在等待最终的稳定。”
第三章:最后的地质舞蹈
当地核与岩浆圈层的角动量交换幅度变得越来越小时,凯知道,地中海的 “最终形态” 即将到来。此时的地球,已经进入了 “新生代”,哺乳动物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而非洲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对运动速度,已经减慢到每年几厘米 —— 在星尘观测站的镜头里,几乎看不出变化。
“最后一次角动量明显交换了。” 凯调出最新的数据分析,“岩浆流体向西运动的力量正在减弱,这次分离后,全球大陆板块的位置会基本固定。”
莉屏住呼吸,看着屏幕上的非洲板块缓缓向西移动,与欧亚板块之间的缝隙逐渐扩大,海水再次涌入 —— 但这一次,分离的速度越来越慢,直到最后,非洲板块的北部边缘与欧亚板块的南部边缘保持着微妙的距离,既不碰撞,也不远离。
“稳定了!” 莉忍不住欢呼起来。屏幕上,那片海域的轮廓终于固定下来:东西长约 4000 公里,南北最宽处约 900 公里,通过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相连,经苏伊士运河与红海相通 —— 正是他们在历史资料中见过的,人类口中的 “地中海”。
凯调出过去 28 亿年的观测记录,从 “古蓝丝带” 到十多次的 “开合”,再到如今的稳定海域,一条清晰的演化轨迹在屏幕上展开。他突然注意到,地中海周边的地质痕迹中,还藏着另一份 “礼物”:早期生物被埋入地层形成的石油,在中东的沙漠下汇聚;大陆漂移时留下的煤层,沉睡在中国的内蒙古;而那条曾经分开南北两个半球大陆板块运动的 “岩浆流体辐合带”,如今仍在悄悄活动,造就了埃特纳火山的喷发和周边的地震 —— 既是资源的宝库,也是地质的警示。
“任务完成了。” 凯关闭观测仪,星尘观测站开始缓缓撤离地球轨道,“我们记录了一颗星球的心跳,也见证了一片海的诞生。”
莉望着舷窗外的地球,地中海像一颗蓝色的宝石,镶嵌在三大洲之间。她突然想起凯曾说过的话:“宇宙中的每一片海域,都是星球内部动力写就的诗。” 而地中海这首诗,用了 28 亿年的时间,才终于写完最后一个句点。
当星尘观测站消失在太阳系的边缘时,地球上的第一群原始人类,正沿着地中海的海岸缓慢迁徙。他们还不知道,脚下这片蔚蓝的海域,曾经历过十多次的 “生死轮回”;更不知道,在遥远的宇宙中,有一群观测者,用 28 亿年的时光,为它写下了一首名为 “诞生” 的星际日志。
参考文献
[1] Qian WH (2017) Temporal Climatology and Anomalous Weather Analysis. Springer Atmospheric Sciences, 687 pp.
[2] Qian WH, Du J (2023) A Study on the Plate Tectonics in the Early Earth Period Based on the Core-Magma Angular Momentum Exchange. Open J Geology, 13: 598-621.
[3] Qian WH, Leung JC, Zhang BL (2023) An Orthogonal Collision Dynamic Mechanism of Wave-Like Uplift Plateaus in Southern Asia. Open J Geology, 13: 828-846.
[4] 钱维宏 (2020) 真实世界:宇宙和地球大气中的结构与扰动.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358 pp.
来源: 钱维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