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胃部不适,很多人会想到饮食不当、压力大,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幽门螺旋杆菌(Hp)”——这种能在胃酸中存活的细菌,是导致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的重要“元凶”,全球约半数人曾被它感染。关于它的传播、检测、治疗和预防,这篇文章帮你讲清楚。
一、别大意!它可能通过这些“日常习惯”找上你
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播途径很“接地气”,多和“口”相关,稍不注意就可能中招:
(一)共餐时的“隐形传播”:聚餐时不使用公筷公勺,直接用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菜,或共用一杯饮料、一个碗碟,细菌会通过唾液交叉感染。
(二)给孩子喂饭的误区:有些家长习惯把食物嚼碎后喂给孩子,或用嘴试温奶瓶,这会直接将口腔中的幽门螺旋杆菌传给免疫力较弱的儿童。
(三)被污染的饮食和环境:喝未烧开的生水、吃没煮熟的肉类/海鲜,或接触到感染者的粪便污染(如饭前不洗手),细菌会通过“粪口途径”进入人体。
二、感染后有啥信号?多数人可能“没感觉”
和很多细菌不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隐蔽性”很强:约70%的人感染后没有任何症状,直到体检时才偶然发现。但如果出现以下不适,可能是细菌损伤胃黏膜的信号,建议及时检查:
反复胃痛、胃胀,尤其空腹时疼得明显,饭后反而加重;经常反酸、烧心,感觉胃里有“酸水”往上涌;频繁嗳气(打嗝,伴有口臭,且刷牙后也难以缓解;食欲下降、消化不良,吃一点就饱,偶尔还会恶心。
三、怀疑感染?两种无创检测帮你确诊
担心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不用怕做胃镜,目前有两种无创检测方法,准确率超90%,适合大多数人:
(一)碳13/碳14呼气试验:最常用的检测方式。空腹口服含有“标记尿素”的试剂,15分钟后对着仪器吹气,通过检测气体中的标记物判断是否感染。全程无痛苦,孕妇、儿童建议选更安全的碳13呼气试验。
(二)粪便抗原检测:通过检测粪便中的幽门螺旋杆菌抗原确诊,适合无法配合呼气试验的老人、小孩,或刚吃完抗生素(避免影响呼气试验结果)的人。
四、感染了一定要治吗?这几类人别拖延
并非所有感染者都需要立刻治疗,但如果属于以下人群,检测阳性后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用药,避免胃病加重:
已经查出胃炎、胃溃疡、胃黏膜肠化(胃癌前期病变)的人;直系亲属有胃癌病史的人(遗传+细菌双重风险);长期受胃痛、反酸困扰,影响睡眠和吃饭的人。
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案是“四联疗法”:1种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抑制胃酸)+2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杀灭细菌)+1种铋剂(保护胃黏膜),需连续服用10-14天,根除率可达80%-90%。特别注意:所有药物的选择、用量和服用时长,都必须严格遵照医生指导,切勿根据他人经验擅自购买用药,也不能因症状缓解就中途停药——乱用药可能导致细菌耐药,停药则会让治疗前功尽弃,增加后续根治难度
五、如何防住它?做好4件“小事”最关键
幽门螺旋杆菌可防可治,日常做好这些细节,能大幅降低感染概率:
(一)聚餐必用公筷公勺,哪怕和家人吃饭,也尽量分开夹菜,避免唾液交叉;
(二)家里有感染者时,单独准备TA的餐具,用完后用沸水煮沸5分钟消毒;
(三)不喝生水、不吃生肉/生海鲜(如刺身),食物一定要彻底煮熟;
(四)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尤其接触公共物品后,别用手直接拿食物。
最后提醒:即使成功根除幽门螺旋杆菌,也有1%-3%的概率再次感染。建议高危人群(如经常在外吃饭、有胃病家族史)每1-2年做一次检测,早发现早处理。保护胃部健康,从远离幽门螺旋杆菌开始!
来源: 健康科普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