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卫星追踪遥远星系、无人机锁定目标时,哪怕0.1毫米的瞄准偏差,都可能导致任务失败。我国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团队最新研究显示,通过一种基于重复控制策略改进的误差观测器(RCEOB),光电跟踪系统在复杂扰动下的精度提升2倍,多频率扰动抑制率达47.5%。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为航天探测、量子通信等“高精尖”领域装上“稳定之眼”。

光电跟踪系统的“隐形干扰”:多频率扰动难题

光电跟踪系统是高端装备的“视网膜”,需将目标稳定在CCD靶面中心,精度要求达微米级。但在舰船、飞机等移动平台上,机械振动(如发动机5Hz振动)、大气湍流(如特定频率气流抖动)等干扰如同“无形的手”,会推偏瞄准线。传统扰动抑制方法如扰动观测器(DOB),面对多周期谐波(如5Hz、10Hz谐波共存)和窄带峰值扰动(如1Hz海浪摇摆)时,如同“用单一把钥匙开多把锁”,往往顾此失彼。

“比如舰载光电雷达,可能同时受到螺旋桨5Hz振动和海浪1Hz摇摆的双重扰动,传统控制器难以同时‘抓牢’两个频率。”研究团队解释,这些扰动频率不同、幅度各异,如同“多人按不同节奏推桌子”,普通控制器难以协调,导致跟踪误差增大3倍以上。

RCEOB算法:像“智能滤波器”精准“捕捉”扰动

团队创新设计的RCEOB算法,融合误差观测器(EOB)与重复控制策略,如同给系统装上“智能频谱分析仪”,能同时识别并抑制多种频率扰动:

分块控制:一面“镜子”变多面,各对一个频率
传统重复控制只能锁定单一基频(如5Hz)及其谐波,如同“只能过滤一种颜色的光”。RCEOB将控制器分为多个独立子块,每个子块针对特定频率调谐,像“把大镜子拆成小镜子,各自对准不同扰动源”。例如,一个子块抑制5Hz螺旋桨振动,另一个处理1Hz海浪摇摆,多频率扰动下误差降低60%。

驯服“水床效应”:避免“按下葫芦浮起瓢”
重复控制易出现“水床效应”——抑制某频率扰动时,可能放大其他频率干扰,如同“用尽全力关门却撞开了窗户”。团队通过动态调整滤波器增益(k值),使非目标频率的扰动放大率从2倍降至1.05倍,水床效应抑制47.5%,确保系统整体稳定。

实验验证:多场景下精度提升2倍

在实验室搭建的光电跟踪平台上,RCEOB接受了严苛测试:

  • 单频扰动测试:面对5Hz周期性振动,跟踪误差从0.12mrad(毫弧度)降至0.03mrad,抑制率达75%;
  • 多频扰动测试:同时施加2Hz、5Hz、10Hz扰动,传统方法误差达0.2mrad,RCEOB将误差控制在0.08mrad,精度提升2.5倍;
  • 长期稳定性测试:连续运行100小时,性能衰减仅3%,优于传统算法的15%。

“参数可调是关键。”团队指出,通过调整滤波器的α、η值,可适配不同场景:天文观测需抑制低频扰动(如0.1Hz地面振动),无人机跟踪需快速响应高频抖动(如20Hz气流扰动)。

从地面到太空:“抗扰”技术赋能多领域

该算法已在某型车载光电跟踪系统试用,复杂路况下目标锁定成功率从82%提升至98%。未来,其应用场景将扩展至:

  • 深空探测:抑制卫星平台振动,提升火星车导航精度;
  • 量子通信:稳定激光链路,减少大气扰动导致的量子态失真;
  • 微创手术:消除机械臂高频抖动,提高手术刀定位精度至微米级。

论文通讯作者毛耀表示:“RCEOB为‘动态环境下的精准控制’提供新思路,下一步将结合AI自适应学习,让系统能‘自学’识别未知扰动。”

来源: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FI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