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艘位于右舷的救生艇被放下海面,船头已经继续下沉。船上的八人乐队在指挥华莱士·哈特利的率领下继续为乘客们演奏音乐,以安抚这些注定要在几十分钟后遇难的人们,他们一直演奏到最后一刻。
面对生死抉择,各人选择不同,富翁古根海姆换上夜礼服,宣称“即使死去,也要死得像个绅士”。来自丹佛市的伊文斯夫人把救生艇座位让给一个孩子的母亲,而白星航运公司的主席伊斯梅(正是他否决了配备48艘救生艇的方案,认为减少数量也没关系)则不顾他的乘客、他的船员、他的船,趁负责释放救生艇的船员没注意,在最后一刻跳进可折叠式救生艇C(该艇共有39名乘客),人性的光辉与阴暗在这里展露无遗。
船上原设计了一系列防水门,关闭时可防止海水持续涌入。遗憾的是,舱壁(隔开船舱的防水墙)高度不足,海水迅速从舱壁顶部漫过。
科学家后来发现,海水之所以能快速流入船内,是因为冰山在船体造成许多细长裂缝,而非最初认定的单一大裂口。研究显示,固定船体的铆钉质量不达标,这让泰坦尼克号加速沉没。
有些乘客对泰坦尼克号的安全性能抱持着怀疑态度。另一些人则拒绝登上救生艇、坚持留在这艘号称“世界上最安全”的邮轮上,最终罹难。毕竟,这艘船号称“永不沉没”,为何要冒险离开?
与当时的多数人一样,船长过分自信于泰坦尼克号的造船技术。在踏上此生的最后航程前,他说:“我无法设想任何会导致泰坦尼克号沉没的情况,现代造船技术已解决了一切问题。”
4月15日凌晨2时20分左右,泰坦尼克号船体断裂成两截后沉入大西洋底3700米处。2224名船员及乘客中,1517人遇难,其中仅333具遗体被寻回。
毫无疑问,这场海难引发了许多疑问,涉及已妥善处理与尚待完善的细节。事故调查期间,专家全面分析、核查了悲剧当晚的所有应对措施。此外,沉没在海底的残骸也持续被研究,以准确查明泰坦尼克号的结构缺陷,从而尽可能避免类似的悲剧重演。
让我们具体了解这艘号称“永不沉没”的巨轮是如何最终沉没于大西洋深处的。
4月14日
晚上9:20
泰坦尼克号的船长爱德华·约翰·史密斯是位经验丰富的海员,当晚回到了舱房中。
晚上10:55
附近的邮轮警告周围有浮冰,但只收到生气的回复,表示无线电操作员的工作受到干扰。
晚上11:00
用过十道菜的晚餐──“最后的晚餐”──后,很多头等舱的乘客返回房间。
晚上11:30
瞭望员发现,冰山所在之处飘着低垂的雾气。若有双筒望远镜,他们当下就会发现冰山。
晚上11:35
瞭望员范德里克·弗利特发现冰山就在正前方,他按了三下铃呼叫舰桥。
晚上11:40
一副默多克下令反转引擎,从而使船舶转向。船的右侧擦到了冰山。
晚上11:50
冰冷的大西洋海水迅速涌入船首,淹了约四米高。
4月15日
凌晨12:00
船长得知,他整艘船沉没仅剩几小时,就下令以无线电求救。
凌晨12:05
船员受命启用救生艇,只准妇孺上船。
凌晨12:20
卡柏菲亚号收到泰坦尼克号的求救信号,虽能提供协助,但相距107千米,航程需三小时。
凌晨12:20
船上的演奏家从头等舱移至甲板上演奏,试图抚慰乘客,后来他们全数罹难。
凌晨12:45
船员朝天际先发出八枚求救信号弹,希望引起附近船只的注意。
凌晨1:00
随着人们持续搭上救生艇,水开始涌入E甲板大楼梯的底部。
凌晨2:00
因船首继续下沉,已可在海平面上看见船尾的螺旋桨。
凌晨2:17
机长卸除最后一批船员的职责,宣布「请大家自求多福了」。
凌晨2:20
泰坦尼克号裂成两半并沉没,夺去1500名乘客和船员的性命。
凌晨3:30
卡柏菲亚号抵达,接走幸存者后,把他们带到纽约市。
泰坦尼克号沉没事故为和平时期死伤人数最为惨重的一次海难,其残骸直至1985年才被再度发现,受到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保护。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孙轶飞 河北医科大学医学教育史研究室主任 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委员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