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飞船采用的“两舱合一”设计自然引发了一个关键疑问:为什么登月舱上升段仅凭一台小型火箭引擎就能实现月面起飞?这与土星五号火箭发射时所需的庞大推力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隐藏着深刻的物理学原理。关键在于地球和月球环境下的逃逸速度存在巨大差异。土星五号需要将重达50吨的飞船加速到每秒11千米的逃逸速度才能挣脱地球引力,而登月舱上升段质量不到5吨,加上月球重力只有地球的六分之一,仅需达到每秒1.6千米的速度就能进入环月轨道。这个精妙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不同天体的引力特性,实现了最大的工程效率。
指挥舱作为唯一返回地球的组件,其设计堪称航天工程的杰作。三个直径达25米的大型降落伞能将下降速度降至每小时35千米左右,确保安全降落。反应控制系统由16台小型推力器组成,能在再入大气层时精确调整姿态。最令人惊叹的是烧蚀隔热罩的设计——当指挥舱以每秒11千米的速度冲入大气层时,空气剧烈压缩会产生近3000℃的高温。隔热罩表面的特殊材料通过汽化吸热,不仅保护了舱体结构,还通过气动减速将速度降至降落伞可以展开的程度。这种“牺牲式”防护机制展现了工程师的智慧。
整个返回过程构建了多级安全防护体系:烧蚀材料抵御极端高温,锥形气动外形实现有效减速,最终由降落伞系统确保平稳着陆。这种层层递进的防护理念,使宇航员能够安全穿越温度堪比太阳表面的再入环境,最终完成从月球返回地球的壮举。阿波罗计划的这些技术创新,至今仍是载人航天工程的重要参考。
这个看似流星的物体其实是重返地球大气的阿波罗8号指挥舱
解构阿波罗任务的农神五号火箭
土星五号火箭由约300万个独立部件精密组装而成,其中几个关键系统尤为关键。第一级装配的五台F-1主发动机每台高达5.2米,总推力达3400吨,足以将这个庞然大物推离发射台。煤油燃料的第一级在165秒的燃烧时间内将火箭推升至68千米高度后分离。随后,液氢燃料的第二级接管后续6分钟的推进任务,使火箭接近第一宇宙速度。同样使用液氢燃料的第三级采用独特的二次点火设计:首次点火进入地球停泊轨道,二次点火则实施地月转移轨道注入。
阿波罗飞船作为土星五号的终极载荷,其设计充满工程智慧。登月舱在上升阶段被妥善安置在保护罩内,与火箭的“大脑”——制导计算机单元紧密连接。登月舱采用模块化设计:上部的上升段搭载宇航员返回轨道,下部的下降段则永久留在月面。服务舱作为飞船的“动力中枢”,其体积与指挥舱相当,配备的大推力发动机可执行关键的轨道机动。
指挥舱是宇航员的生命堡垒。当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登陆月面时,柯林斯在此值守。顶部的发射逃逸系统构成最后防线,能在发射意外时瞬间将指挥舱带离险境——虽然这个应急系统在任务中从未启用。整个阿波罗飞船的各子系统协同运作,展现了人类航天史上最精妙的工程集成。
阿波罗11号升空,展开写下历史新篇章的月球旅程。
阿波罗11号的飞行路线
飞往月球并安全返回需要精确计算一系列复杂的轨道机动
起飞
日期:1969年7月16日
时间:世界协调时间13:32:00
三节式农神五号火箭载着阿波罗11号,从佛罗里达州的肯尼迪太空中心( Kennedy Space Center )发射。
近地停泊轨道
日期:1969年7月16日
时间:13:43:40
宇宙飞船仍与农神五号的第三节相接,于进行最后检查时,绕行着地球。
地月转移轨道注入
日期:1969年7月16日
时间:16:16:16
火箭的第三节再度点火,把阿波罗号推向前往月球的轨道。
与登月舱相接
日期:1969年7月16日
时间:16:56:03
抛弃已清空的第三节火箭,此时指挥舱与登月舱交会对接。
月球轨道
日期:1969年7月19日
时间:17:21:50
到达月球后,服务舱引擎点火,把宇宙飞船送入轨道。
着陆
日期:1969年7月20日
时间:20:17:39
阿姆斯特朗和艾德林搭乘登月舱降落月表,之后再从月表起飞,与指挥舱中的柯林斯相会。
登月舱的上升段从月表返回
离开月球轨道
日期:1969年7月21日
时间:23:41:31
抛弃登月舱后,服务舱再次点火,让阿波罗号进入返回地球的轨道。
溅落
日期:1969年7月24日
时间:16:50:35
最后服务舱被丢弃,仅余指挥舱在太平洋中溅下。
溅落后,漂浮在太平洋上的指挥舱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孙明轩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教授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