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沙漠中的气象站、深山中的地震传感器想要联网时,传统网络要么“够不着”,要么“耗电快”——这些设备往往电池寿命不足2年,且卫星信号因卫星高速移动频繁中断。我国浙江大学团队最新研究显示,通过低地球轨道(LEO)卫星构建的卫星物联网(Satellite IoT),结合多卫星协作切换和超低功耗设计,可让设备续航超10年,切换成功率达98%,为偏远地区“万物互联”扫清关键障碍。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Frontier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Electronic Engineering》。
高移动性+低功耗:卫星IoT的“生存考验”
LEO卫星以2.8万公里/小时的速度绕地球飞行,比高铁快20倍,就像“高速移动的信号塔”。传统设备与卫星通信时,如同“追着跑车打电话”,信号极易中断。同时,偏远地区设备更换电池成本极高(沙漠地区单次维护费用超万元),要求电池寿命必须突破10年,这对功耗控制提出严苛要求——发射功率需低于23dBm,相当于手机信号的1/100。
“卫星IoT必须同时解决‘追得上’和‘耗得起’两大难题。”研究团队解释,传统卫星通信采用“硬切换”(断开旧连接再连新卫星),切换时延超500毫秒,而IoT设备需要毫秒级切换;功耗方面,传统卫星终端发射功率普遍超30dBm,电池寿命仅1-2年,远不能满足需求。
两大创新技术:卫星“接力赛”+“短短信”传输
团队针对性开发解决方案,破解高移动性和低功耗瓶颈:
多卫星软切换:像“接力赛”般无缝传信号
通过相邻LEO卫星协作,设备在卫星切换时保持双连接,如同“交接棒时不松手”。具体来说,当一颗卫星即将飞出通信范围时,提前与下一颗卫星建立连接,数据通过星际链路无缝转发。实验显示,该技术将切换成功率从传统硬切换的75%提升至98%,时延控制在5毫秒内,满足森林火灾监测等时延敏感场景需求。
短数据包传输+休眠调度:设备“只发短信不刷视频”
IoT设备采用“短数据包”传输(每次仅发送几十至几百比特,如温度、位置数据),像“发短短信”而非“视频通话”,配合周期性休眠(每天仅激活几分钟),功耗降低至23dBm以下。搭载该技术的传感器,在模拟沙漠环境测试中,电池续航达10.2年,是传统卫星终端的5倍。
实验验证:500个荒漠传感器稳定联网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部署的实验中,500个搭载新方案的气象传感器表现亮眼:
- 续航突破:采用短数据包和休眠调度,设备平均电流仅8μA,电池理论寿命达10年,远超行业平均的2-3年;
- 切换可靠:在卫星过境切换时,数据传输中断时间从200毫秒缩短至5毫秒,未出现数据丢失;
- 广覆盖低成本:单颗LEO卫星覆盖面积达150万平方公里,部署成本仅为地面基站的1/10,适合荒漠、海洋等偏远地区。
未来:从地球荒漠到月球基地的“星际物联网”
研究团队指出,卫星IoT的下一个突破将是“天地一体化网络”:与5G/6G地面网络融合,城市设备用地面基站,偏远地区用卫星,实现“一张网覆盖全球”。例如,青藏高原的地震传感器可通过卫星实时回传数据,而城市中的共享单车仍用地面网络,成本降低40%。
更长远来看,该技术可延伸至深空探测——未来月球基地的传感器,可通过绕月卫星组成物联网,实现新能源、环境等数据的实时监测。“从沙漠气象站到月球基地,卫星IoT正在重新定义‘万物互联’的边界。”团队表示。
来源: 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FIT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