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在指导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即日起,科普中国联合中国气象学会推出“节气科普”系列原创内容,带您尽揽华夏智慧之美。
今天,我们正式迎来白露节气。秋风至,玉露飘香,白露标志着仲秋时节的开始,天气由夏末暑热向秋凉过渡。随着秋气渐深,昼夜温差增大,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露水,故名“白露”。
可能你会问,晶莹剔透的露珠不是无色的吗,为什么要叫“白露”?为什么节气要用白色来形容?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关于白露的故事。
01为什么到了白露节气就会出现露?
北宋仲殊《南柯子·十里青山远》“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北宋秦观《满庭芳·碧水惊秋》“碧水惊秋,黄云凝暮……凭阑久,金波渐转,白露点苍苔。”
露的形成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近地面空气水汽含量需达饱和;
晴朗无云的夜间,地表热量通过长波辐射散失,物体表面温度骤降至露点温度以下;
尘埃、植物叶片等粗糙表面提供凝结核。气态水分子遇冷放热,动能降低,氢键作用力增强,聚集成液态水滴,形成露。
露在太阳辐射增强时就会消失,于是曹操在《短歌行》中感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由于露的晶莹剔透,《诗经·郑风》“野有蔓草,零露漙兮”,用露来比喻爱情的纯洁。
02白露,因何而“白”?
露水本质上是空气中的水汽在低温物体表面凝结的液态水滴,直径约0.1至1毫米,其本身透明无色,但密集聚集时就会形成特殊的光学效果。当光线照射露珠表面时,部分光线在球面发生反射,形成高光点;如果光线射入水滴内部后,在球壁发生多次全反射,最终散射而出。
露珠直径远大于可见光波长,对光线产生非选择性散射——即对所有波长可见光均匀散射,混合后呈现白色,类似于云和雾发白的原理。晨光中亿万露珠共同作用,远观如铺撒开来的白玉。
另外,清晨比较低的气温使水汽凝结量激增,草叶、蛛网等载体上的露珠密集显现,形成“白茫茫”的视觉景观。晨霜入目,雁鸣声声,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写尽诗人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与牵挂之情。
也有民俗学家认为,古人多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称之为“白露”。
03白露至,勿“露身”
白露增秋色,田野绣斑斓。此时空气中满载硕果累累的味道,更是出游赏景的好时节。谚语“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也在提醒我们需及时添衣保暖,保护腰腹部、膝肘关节等,避免着凉,特别是早晚气温低时,最好不要让身体暴露在凉飕飕的空气中。
这是因为白露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地表接收的辐射热量锐减。晴朗夜间,地面通过长波辐射向太空散热效率攀升,导致近地面气温骤降。内陆地区昼夜温差普遍增大,体表裸露部位在晨间低温中散失热量的速度较夏季有很大提升。同时,晨露蒸发吸收环境热量,在人体周围形成高湿低温的环境,加剧寒意渗透。
另外,江南地区常有湿冷空气,水分子会透过衣物纤维间隙接触皮肤,指使体感温度比实测温度低;西南地区晨雾出现的概率增加,能见度降低,雾气携带的低温水汽也会加速身体热量的流失;北方地区更有可能遭遇霜冻的突袭;沿海地区海陆温差较大,海风裹挟冷空气会持续冲击体表。
白露时节,还有饮白露茶、酿白露米酒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在这充满诗意与浪漫的日子里,愿大家满载希望与收获,迎接更加灿烂的未来。
作者:王元红 天气气候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气象学会会员
审核:
陈云峰 中国气象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正研级高工
吴宇 中国气象学会科普部 项目主管
策划:翟国庆 阎冬 史文慧
联合出品:科普中国×中国气象学会
来源: 科普中国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