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殷倩
摄影:季俊辉
从启蒙时代的“旅行者”斯普特尼克一号的3周太空旅行,到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冒险阿波罗计划,再到“中国北斗”的组网成功,无不诠释着航天不仅仅是人类对未来的向往,更是一份不断求索、滚滚向前的航天精神。
9月4日下午,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级中学的礼堂里座无虚席。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科研处处长孙大强老师带来了一场题为《航天铸魂,精神永存》的精彩讲座。他从中国航天的辉煌成就讲起,用个人十四年的航天工作经历,用一个个历史故事、一张张珍贵照片,将同学们带入浩瀚而神秘的星空。整场讲座不仅讲清了航天的“事”,更讲出了航天的“魂”。
从“挨打”到“领先”,中国航天是一部逆袭史
孙大强在分享中并没有回避中国曾经“落后挨打”的历史。他从鸦片战争的炮弹造假,讲到抗战时期的巨大牺牲,再到朝鲜战争期间的核威胁……一段段沉痛的历史,让同学们陷入沉思。
“为什么我们能在短短几十年里,从连裤子都穿不上的国家,变成能造原子弹、发卫星、建空间站的科技大国?”孙老师抛出这个问题,台下议论纷纷。短暂的停顿后,孙大强给出了自己心中的答案:“我觉得不仅是因为中国人特别聪明,更是因为我们敢‘拼命’,特别能吃苦,也特别能坚持。”
他提到邓稼先、钱学森、郭永怀等一批科学家,他们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隐姓埋名几十年,只为祖国能挺直腰板。“郭永怀在飞机失事的最后十秒,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用身体护住了实验数据——那不是电影,是真实发生的。”孙大强又说,“邓稼先在实验失败后只穿着简易的防护服就去发射场地拾回实验碎片,研究问题出在哪里。”
也许是受老一辈科学家的影响,“成困难事”一直也是孙大强的座右铭,因为在他看来,科技自强从来都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真正走向强大。
航天精神不是口号,是刻在骨子里的行动密码
中国航天的精神一直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随着时代变迁不断丰富的“行动指南”“精神向导”。上世纪80年代,中国工业基础薄弱,“严谨务实”成为航天人的精神支柱;而到了2000年以后,“热爱祖国”则成为更突出的时代标签。“不是因为以前不爱国,而是那个时候,爱国是一种默认设置,不需要特别强调。” 孙大强说。
“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谁可以做到每场考试都考满分?”孙大强笑着看向同学们,看到大家纷纷摇头。他正色道:“但中国航天做到了。中国载人航天26年来每一次发射都成功了,航天员也全部安全返回——这就像每次考试都考满分一样难。但这靠的不是运气,而是态度,是能力,更是精神。”
这种精神,是一种近乎偏执的追求卓越的态度。它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做到极致”的决心——这才是航天精神给我们最真实的启示。也许要用创造历史来铭记历史,才能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未来已来,你们才是真正的“航天接班人”
讲座的最后,孙老师没有停留在过去的辉煌,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未来。“任何精神放弃时代这一坐标,都会显得十分苍白。”孙大强看着台下的学生们,缓缓道出,未来就是你们的时代了。
华为芯片、中国电车、空间站建设……这些都是中国正在突破“卡脖子”技术的真实案例。“你们要做的,不是重复别人的路,而是开辟新的赛道。”他鼓励同学们,“你们是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设计师。你们这一代人的任务,不再是‘追赶’,而是‘引领’。”
航天精神不是遥远的口号,它就藏在每一次认真听讲的课堂里、每一道绞尽脑汁的数学题里、每一个深夜刷题的坚持里。科技自强也不是宏大的叙事,它就在你们选择读一本科学杂志、参加一次科创比赛、甚至只是多问一个“为什么”的瞬间。
而参加此次讲座的各位同学——正在成长的少年——或许就是这场伟大征程中,最真实、最有力的“未来变量”。所以各位同学们,别停止发问,别停止探索,别停止仰望星空。未来的你们,也许就是中国航天的下一个篇章。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但思考才刚刚开始。
“大师课堂”——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是上海市推进科学教育的重要举措。通过邀请院士专家走进校园,以专题讲座的形式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实现了校外科学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双向奔赴”。本次活动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指导,上海市虹口区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主办,上海市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上海市业余科技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初级中学共同承办。
来源: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