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已入秋,但重庆依旧高温不退,仿佛夏天还在“加班”。这样的天气里,不仅人类渴望空调房的清凉,有些动物更是早已练就“夏眠”的生存大招,用一场沉静的蛰伏,悄悄躲过这迟迟不肯退场的暑热。

01 什么是夏眠?

夏眠也叫“夏蛰”,是动物为了应对伴随夏季而来的高温、干旱、食物匮乏等极端环境而进入的代谢抑制状态。与冬眠类似,夏眠的动物不是简简单单地睡着了,而是会有显著降低体温、心率和呼吸频率等特征,几乎停止一切活动,以减少能量消耗。

相比在寒冷的冬季,动物们在夏天需要面对的挑战更大:不仅有温度的持续上升,还有随之而来的太阳暴晒以及干旱环境。由于高温和干旱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处于夏眠的动物为了保存能量和留住体内的水分,就会降低自身的代谢率,减少大分子合成和降解,并且增强自身的抗氧化能力。

夏眠现象主要出现在沙漠、草原、浅海等容易受季节性高温干旱影响的环境中。根据化石记录,夏眠行为早在几亿年前就已经出现了。在今天,科学家们已经观察到,从昆虫、软体动物到鱼类乃至哺乳动物,几乎所有的动物类群中都有夏眠的现象。

下面就让我们认识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夏眠动物,看看它们都是如何度过漫长酷暑的。

02 蛰伏的海参

海参可以说是最典型的夏眠动物了,它们全身长满肉刺,栖息于海藻丛生的海底岩石缝和浅海底部泥沙环境,主要生活在太平洋温带海域。

图源:Pixabay

海参通过咽部纤毛过滤海水中的微小生物获取营养。到了夏季,强日照导致表层海水温度升高,浮游植物开始大量生长,海底的微小生物就会上升至海面进行觅食和繁殖。此时海底食物锐减,并且海水温度升高会激活海参体内自溶酶系统,加速能量消耗。

为了应对这样的双重危机,海参就会紧缩身体,藏到岩石下面的隐蔽处开始休眠,一直等到秋天海水温度下降才重新开始活动。

03 自闭的蜗牛

作为软体动物,蜗牛的皮肤不像我们人类一样,拥有具备锁水功能的角质层结构,体内的水分容易通过皮肤蒸发散失。因此,蜗牛通常都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图源:Pixabay

当环境变得炎热且干燥时,生活在热带的蜗牛就会把身体缩回壳中,并分泌黏液糊住壳口,以减少水分的流失。在壳的内部,蜗牛仅维持最基础的新陈代谢,心跳会变得非常缓慢甚至接近停止。

蜗牛夏眠的时间取决于环境的改变。对于一些生活在沙漠地区的蜗牛,甚至能一觉睡上好几年,由此还曾经发生过一个有趣的故事:1846年,大英博物馆收到一份来自埃及的蜗牛贝壳标本,管理员把它作为藏品进行收藏,直到四年后,人们无意间将这个蜗牛壳投入水中,没想到一会儿之后壳内居然伸出一对触角,科学家们这才知道原来它是在休眠。所以当我们在夏天看到貌似已经干燥的蜗牛壳时,有可能只是它的主人在“屋里”睡觉。

04 钻洞的肺鱼

非洲肺鱼是一种很特殊的鱼类,身形细长,和鳗鱼类似。它既可以像普通鱼类一样在水中游动,也可以用胸鳍和腹鳍在水底爬行。最为神奇的是,它不仅可以用鳃呼吸,还能利用鱼鳔辅助呼吸,这赋予了它短暂离开水面,在陆地生存一段时间的能力。

当非洲的雨季即将结束、河床渐渐干涸时,非洲肺鱼会用自己发达的胸鳍在淤泥中钻出一个洞,随后身体分泌黏液把自己包裹起来。随着旱季来临,混杂着泥土的黏液会逐渐风干成“茧”,仅留下几个小孔便于肺鱼进行气体交换。它们会在洞里不吃不喝夏眠几个月,直到下一个雨季来临,才重新在水中恢复活力。

除了非洲肺鱼,生活在亚马孙雨林中的美洲肺鱼、在欧洲流域的纵带泥鳅,还有像攀鲈、丝足鲈和乌鳢(lǐ)等鱼类,也有类似的夏眠能力。栖息在美洲热带红树林环境中的一种名为斑纹隐小鳉(jiāng)的鱼类,甚至还能爬到树上进行夏眠。

05 做梦的狐猴

相比以上动物,科学家们对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岛上的肥尾侏儒狐猴的夏眠现象更为好奇,因为这是人类发现的唯一一种具有休眠能力的灵长类动物。

图源:Pixabay

肥尾侏儒狐猴体型非常小,头和躯干的长度一般只有20厘米,但它们却有着比身体还长的大尾巴。这条大尾巴可以帮助它们储存足够的能量,以度过环境不利时期的蛰伏阶段。在夏季来临之前,狐猴会大量食用水果,然后进入一个树洞之中,蜷缩着自己的身体开始睡觉。虽然狐猴是恒温动物,但它们在休眠状态时体温会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当天气不再炎热时,睡了几个月的狐猴们才会苏醒,然后在夜间出来觅食。

科学家们对肥尾侏儒狐猴的研究从未停止,这不仅因为它们数量较少,需要受到保护,更是因为作为人类的近亲,了解它们夏眠的机理,或许可以给人类带来革命性启示——比如未来人类在星际旅行时进入休眠状态,以跨越遥远的旅程。目前科学家们已经观察到,肥尾侏儒狐猴在夏眠过程中会周期性地进入快速眼动睡眠,这意味着它们也许一直在做着美美的梦……

其实无论是夏眠还是冬眠,都是动物在长期的生存竞争中,为了不被环境淘汰而演化出的“趋利避害”的生存智慧。虽然人类还没法像它们一样“一键休眠”,但在依然炎热的初秋,不妨学学这些动物的智慧——尽量减少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保持水分,合理安排作息。

供稿单位:重庆科技馆

作者:挖土豆行不行,科普工作者

审核专家:李春藜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来源: 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