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血液透析患者来说,动静脉内瘘是其维持有效治疗的“生命线”。但随着透析时间延长,由于血流动力学改变、反复穿刺等操作,内瘘容易出现狭窄或堵塞,导致血流量下降、透析不充分,严重影响透析效果。
那么当内瘘出现狭窄时,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专家介绍,近年来,球囊扩张术(PTA) 就是一种重要的微创治疗手段。
一、什么是“球囊扩张术”?
球囊扩张术是一种介入治疗方法,通过使用特制的球囊导管,在狭窄部位进行扩张,从而恢复血流通畅性,确保透析的顺利进行。
手术过程大致如下:在局部麻醉下,手术医生通过DSA或者超声引导,准确定位内瘘的狭窄部位。将球囊导管插入血管,送到狭窄处,充气扩张球囊,使其膨胀,从而压迫狭窄的血管壁,达到扩张的效果。
二、球囊扩张术有哪些优势?
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球囊扩张术具有明显优势:
1.创伤小,属于微创介入治疗,患者痛苦少;
2.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时间短;
3.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宝贵的血管资源,延长患者透析年限;
4.可快速解除内瘘狭窄,恢复血流量,术后内瘘即可以使用,无需导管过渡,不影响规律透析。
5.可反复进行。
三、哪些情况适合做球囊扩张术?
1、超过50%的血管狭窄,伴有内瘘自然流量小于500毫升/分钟。
2、透析静脉压升高、穿刺困难、透析充分性下降。
3、引起血液动力学明显改变的静脉狭窄。
4、血管瘤样扩张近心端的狭窄病变。
5、肿胀手综合征。
四、术后需要注意什么?
术后患者需要定期随访,观察内瘘的功能和血流情况,注意内瘘的杂音和震颤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
术后可能会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或淤血等现象,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同时,注意观察是否有感染的迹象,如发热、红肿等,若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完成一台成功的球囊扩张术,需要医生具备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他们必须能够熟练使用设备精准“锁定”狭窄部位。手术医生需要具备精细的操作手法,才能将导丝和球囊准确送到狭窄部位,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病变如多处狭窄或锐角吻合口时。此外,医生还需要具备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比如术中可能遇到的血管破裂、血栓脱落等并发症。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唐思艾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
来源: 南华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唐思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