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范围内,毒蛇的种类多达600余种,它们各自拥有独特的捕猎策略和毒液成分。与常规认知不同,蛇牙并非用于咀嚼食物,而是作为固定猎物和注射毒液的利器。蛇的齿式根据捕猎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但无论何种形态,蛇牙都向后弯曲,以确保在咬住猎物时能够牢牢固定,为接下来的毒液注射创造条件。

蛇牙主要分为三种类型。首先是无沟牙,这类牙齿不会射出毒液,常见于蚺蛇和蟒蛇等无毒蛇类。它们依靠强大的缠绕力来勒死猎物,牙齿仅用于固定和撕扯。

接下来是两种毒牙:后沟牙和管状牙。后沟牙较为常见,毒液通过牙齿表面的沟槽传输至猎物体内。这类毒牙通常位于蛇口前方,如眼镜王蛇那令人不寒而栗的“微笑”,就是其尖锐毒牙和强大毒性的直观体现。然而,也有部分蛇类的沟牙位于蛇口后方,如猪鼻蛇科蛇类,它们需要将猎物固定在嘴部后方才能有效注射毒液。

另一种毒牙是管状牙,这类牙齿内部中空,毒液通过管道直接注入猎物体内。蝰科和眼镜蛇等致命蛇类就拥有这样的毒牙。管牙平时隐藏在蛇口上方,一旦找到攻击机会,便会迅速伸出,给予猎物致命一击。

毒牙与毒腺紧密相连,毒腺位于蛇眼后方,储存着足以毒害猎物的毒液。当蛇收紧头部肌肉时,毒腺受到挤压,毒液便沿着毒牙注入猎物体内。这一过程需要精确的控制和协调,而这一切都由蛇的中枢神经系统指挥完成。

在毒蛇的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毒腺,用于分泌毒液。毒腺的大小与蛇的体型成正比,毒液储存量也相应增加。当压迫肌收缩时,毒液从毒腺中被挤出,涌入毒液导管,最终通过毒牙注入猎物体内。毒液输送系统则负责将毒液从毒腺传输至毒牙,确保整个注射过程的顺畅进行。

采集蛇毒是一项既危险又精细的工作。采集者需要准备专门的器具,如玻璃罐和橡胶膜,以确保毒液的安全收集。在采集过程中,专家会确保毒蛇处于放松状态,然后轻轻握住蛇头,露出毒牙。接着,通过让蛇咬住橡胶膜或玻璃漏斗的方式,刺激毒液排出。采集到的毒液量虽然微小,但足以制作抗蛇毒血清,为救治被毒蛇咬伤的人提供宝贵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并非所有毒蛇都拥有强大的毒性。例如,游蛇科的毒牙位于蛇口后方,其毒性相对较弱。而龟头海蛇属则因主要食用鱼卵而几乎退化了牙齿。然而,在毒蛇世界中,仍有一些令人闻风丧胆的存在。

林蛇的毒牙位于蛇口后方,其毒性较轻微

内陆太攀蛇被誉为毒蛇之王,其毒液毒性无人能敌。尽管它通常远离人类,但一旦遭遇,后果不堪设想。眼镜王蛇则是世界上最长的毒蛇,不仅毒性强大,还拥有巨大的毒牙和惊人的攻击性。锯鳞蝰虽然毒性不如前两者,但它栖息在人口稠密地区,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南非树蛇属看似温和,实则毒性极强,其毒牙位置隐蔽,让人防不胜防。而黑曼巴蛇则是非洲最长的蛇之一,也是世界上移动速度最快的蛇类之一,其黑色的口腔和迅猛的攻击速度令人不寒而栗。

内陆太攀蛇

眼镜王蛇

锯鳞蝮蛇

南非树蛇

黑曼巴蛇

面对这些凶猛的毒蛇,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也发展出了各种应对策略。狐獴群通过成群结队的方式包围毒蛇,用数量优势来抵御攻击。蜜獾则拥有抵御蛇毒的分子机制,能够阻断毒液中的神经毒素与受体的结合。而常与蛇为邻的松鼠则练就了快如闪电的反应速度,通过迅速逃脱来躲避毒蛇的追击。

以数量取胜的狐獴群包围着鼓腹蛙蛇,围绕着毒蛇的同时,还举起尾巴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壮大。

蜜獾的主食是蛇,他们体内有可以抵御蛇毒的分子机制:肌肉细胞中的受器则能阻断毒液中的神经毒素传导。

常和蛇当邻居的松鼠,已发展出一套逃脱技巧。举起蓬大的尾巴能让自己看起来更加壮大;快如闪电的反应则有助于躲避毒蛇的攻击。

蛇的世界充满了神秘与危险,但正是这些独特的生存策略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让它们成为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对蛇牙与毒液的深入了解,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自己免受毒蛇的伤害,还能更加敬畏和欣赏这些自然界中的奇妙生物。在未来的探索中,让我们继续揭开更多关于蛇的奥秘,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

此外,蛇的寿命也令人惊叹。某些人工饲养的蛇类甚至能够存活长达50年,这不仅是它们生命力的体现,更是对自然界适应能力的见证。在这些漫长的岁月里,蛇不断进化和完善自己的捕猎技巧与毒液成分,以确保在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黄乘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动物学会监事,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理事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