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听长辈说“多吃豆腐好”,可“好”在哪里?“多吃”又该是多少?

最近的一项研究给出了一个吃豆腐的“黄金量”,吃够了不仅降低癌症风险,还能延寿!

吃豆腐有个防癌、延寿的“最佳量”

提到豆制品,估计每个人都能说出不少种类,比如豆皮、豆泡、干豆腐等,但出现在我们餐桌上最多的当属豆腐了,麻婆豆腐、白菜炖豆腐吃法太多了。

几乎每个人都吃过豆腐,但关于豆腐的好处,却很少有人能说清。

然而最近的一篇研究发现,吃豆腐居然也有一个“最佳量”,吃够了可以降低癌症风险,还能延长寿命。

2025年8月15日,首尔大学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显示:每天吃豆腐33克,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6-28%,癌症死亡风险降低23%。

豆腐中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大豆异黄酮。其中植物蛋白在为身体提供必要营养的同时,还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而大豆异黄酮则是豆腐中的一种关键抗癌成分。它具有类似雌激素的结构,能够与人体内的雌激素受体结合,调节体内激素水平。对于一些激素依赖性癌症,大豆异黄酮能够通过调节雌激素的作用,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每天33克的豆腐摄入量,也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每天25-35克大豆摄入的建议。

但,33克究竟是多少呢?

我们对豆腐的印象里,豆腐往往以“块”或“盒”计量,实际上,33克豆腐大约相当于两指宽的小方块,也就是我们常见包装豆腐的六分之一左右。

既然豆腐有这么多好处,为何还要算得这么精细,特别是对于平时本来就喜欢吃豆腐的朋友,那是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呢?

小凤Emma:

答案是否定的。研究发现每天的豆腐摄入量超过 33 克时,并没有观察到额外的健康益处增加。当摄入量超过这个限度时,多余的营养成分无法被身体有效利用,反而可能增加身体的代谢负担。

所以每日坚持摄入约33克豆腐,比偶尔大量食用效果更好。

然而尽管吃豆腐的好处已有明确研究成果,但有关豆腐的误解似乎始终未得到消除,小凤Emma检索到了一些关于豆腐的错误认知。

关于豆腐这些 “常识”可能是错的

豆腐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吃,很多人被一些“片面说法” 误导,今天小凤Emma就来帮大家逐一澄清。

1误区一:痛风患者完全不能吃豆腐

很多痛风患者或高尿酸人群,直接把豆腐列入了 “终身禁食清单”,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科学。

制作豆腐的过程中,大部分嘌呤会溶解到水中,最终豆腐中的嘌呤含量会大幅降低 —— 每 100 克北豆腐嘌呤含量约 55 毫克,南豆腐约 25 毫克,属于 “中低嘌呤食物”,远低于动物内脏、浓肉汤等超高嘌呤食物。

2误区二:老豆腐比嫩豆腐更有营养

很多人买豆腐时,会下意识觉得 “老豆腐(北豆腐)比嫩豆腐(南豆腐)更有营养”,甚至只买硬邦邦的老豆腐,产生“以硬度论营养” 的想法。

北豆腐(老豆腐):用石膏或卤水作为凝固剂,所以钙含量高(每 100 克约 138 毫克)、蛋白质含量也略高(约 8.1 克),质地较硬,适合煎、炸、炖,适合需要补钙的人群。

南豆腐(嫩豆腐):用石膏作为凝固剂,但用量比北豆腐少,钙含量略低(每 100 克约 116 毫克),蛋白质含量约 6.2 克,质地软嫩,适合做汤、凉拌(比如豆腐脑、凉拌豆腐),口感细腻,适合消化功能较弱的人群。

没有 “绝对更有营养” 的豆腐,只有 “更适合自己” 的豆腐:关键是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烹饪方式选择,而不是单纯看 “硬不硬”。

3误区三、豆腐和菠菜一起吃会得结石

菠菜中确实含有较多草酸,豆腐中富含钙,草酸和钙结合会形成草酸钙,影响钙的吸收,理论上也可能增加结石风险。但关键在于:草酸是水溶性的,通过简单处理就能去除大部分。

所以菠菜下锅前,先用沸水焯烫 1-2 分钟,再和豆腐一起炒或炖就没问题了。

来源: 凤凰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