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对人类意味着什么?当这种交通工具诞生时,其目的只有一个:将人从起点送达终点。尽管核心功能至今未变,但全球车厂已开发出风格迥异、功能多样的车型。消费者挑选新车时,个性化选择也更为丰富。

在福特欧洲设计中心,设计师采用新技术提升制造效率。近年来,他们专注打造契合个人品味的汽车。正如设计总监所述:团队拒绝堆砌技术噱头,专注提升驾驶者体验。

一项贯穿设计全流程的关键技术已应用三年。内饰设计师尼古拉斯·福尼(Nicolas Fourny)开创性地将手绘草图转化为3D模型: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设计团队可提前进入虚拟车厢检验设计。通过360度球面投影技术,内饰各模块得以整合预览,确保投产前精准调整尺寸。

VR技术如何重塑汽车设计?以下揭示平面草图蜕变为立体模型的核心流程:

最初的草图

在概念设计初期,内装设计师会使用他们最熟悉的工具——纸和笔,在平板电脑上画草图。在平板电脑上画草图将草图输入平板电脑,便能区分图层、无限次修改,进行更多实验。

强化细节

只要改变墨水颜色和笔刷粗细,设计师便能以最初的设计作为模板,同时加上更多特色的细节。

加上颜色和阴影

在线稿中填入色块。加上阴影后,便有了写实的效果,呈现出内装的样貌。

延伸设计

3D造影的第一步是将原设计扭曲、重建在一个球体上。就像地球仪一样,影像会按比例呈现在头戴式装置中。

进入头戴式装置

戴上VR头戴式装置后,使用者将沉浸在3D设计中,可从驾驶座的视角来体验身处车中的感觉。

360度环景

在虚拟车中,使用者可转头看看车的后座,也能检视驾驶座周边的设计安排。图中的设计师正转身向后、检查他所设计的车顶。

感觉远近

手持两支与装置相连的控制器,借此展示方向盘、排挡杆和其他控制按钮间的远近距离。

体验设计

设计师可试着伸手触及方向盘和排挡杆,以检查其功能。

分享设计

将设计成品推荐给首席设计师,并与制造商沟通理念,都是很重要的步骤。设计成品可透过VR头戴式显示器进行演示,也可显示在大荧幕上。比起以前的纸上草图,如今可缩放、旋转,专注检视特定元素的细节。

福特公司还在着手研究3D编织汽车座椅的可能性。在类似3D列印的制程中采用纱线材料,透过演算法,机器便能参照一步步的指令,编出各种形状和设计。有了这个系统,制造椅套时便能达到无缝效果,因整个座椅是由大面积材料一体织成。

这项技术对汽车设计业来说算是新颖,但就跑鞋和家具等制造业来说并不陌生。利用大面积的整块布料,反而可减少生产步骤。裁切、缝制变得没有必要。这样一来,产生的废料也少了。这项技术不但开创了新的设计方法,也增加内建连线能力的可能性。过不了多久,3D编织的汽车座椅可能会整合保暖、门窗控制、无线手机充电和监控驾驶员健康等功能。

除了改进设计方法、增加舒适度外,汽车功能有了现代科技加持,亦有助于福特等车厂提升驾驶体验。车辆可侦测驾驶员是否在场,如福特Kuga车款会以电脑处理驾驶员在车子周围的动态,让驾驶员无须动手也能开启后车厢。设计师之所以拣选出这类贴心设计,旨在将人与汽车技术联结起来,从而提供一种人车亲密合作的感觉。福特希望先进技术能在人与爱车之间打造更牢固的关系,让人能把汽车视为朋友、管家或工作伙伴,让出行更加有趣。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How it works》杂志

作者:《how it works》科普团队

审核:梁忠伟 中国机械学会微纳制造\智能运维专委会理事、中机联绿色制造专委会常务委员

来源: 科普中国创作培育计划

内容资源由项目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