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心脏病,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

网上有那么多预防心脏病的“妙方”,比如吃某种蔬菜水果,或是做某些运动可以降低多少多少的心脏病风险,可现实却是冠心病的发病率连年升高,甚至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年轻。那这些所谓的“妙方”到底有没有用?

一、“妙方”的苛刻条件

客观的说,这些方法的确有用,而且也都经过了科学研究的验证。但是,这些“妙方”在转述时却又主观的删去了它们发挥作用的前提,那就是其他保护心脏的措施都已经做好,也没有额外的危险因素影响健康。

不管是因为篇幅有限、人为精简,还是为了吸引眼球、博取流量,这确实给大家造成一种预防心脏病靠某个好习惯就可以“毕其功于一役”的错觉。但是,在真实的世界里,人又不是试验用的小白鼠,怎么可能有这种理想的环境呢?

二、“妙方”为什么失灵了?

毕竟诱发冠心病的原因太多了,甚至可以说,现如今的生活环境中到处都是,以至于科学家已经把冠心病定义为生理-心理-社会性疾病,说的直白些,就是冠心病的诱因不仅有抽烟喝酒等不健康的生活嗜好,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等常见病,甚至包括抑郁不开心、暴躁爱生气、工作压力大、频繁熬夜等方方面面。正因如此,冠心病的发病率才逐年升高,甚至未来十年还会进一步上升!

三、预防心脏病的“困境”

所以,真正有效的预防也应该是全方位的。因为冠心病的预防有一个“水桶效应”,那就是即使其他健康措施做的再好,得病还是主要由你做的不足的方面所决定。就比如有些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的不好,即使血压再正常、再不抽烟不喝酒,发现冠心病时往往就已经是严重的弥漫病变,无法置入支架,只能开胸搭桥。

更重要的是,心脏病的保护因素做得再好,达到一定保护作用后便会进入平台期,保护作用不会继续增加,就比如冠心病常用药——阿司匹林,当服用剂量从25毫克逐渐增加到100毫克,对心血管狭窄的治疗作用会逐渐增加,可超过100毫克之后继续加量,治疗作用不仅不会继续增加,反而消化道或者脑出血的风险会明显升高。与之相反的是,危险因素增加所带来的伤害不仅没有所谓的平台期,反而会呈几何数上升,比如每天多吸1支烟,发生心梗的可能性增加5.6%,但吸烟40支以上,直接翻到9倍!

所以,预防冠心病的真相确实令不少朋友失望了,因为它真的没有捷径,反而需要我们从年轻到衰老、从生理到心理,全面而坚持的努力。而那些所谓的“妙方”,可能并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

我是心血管内科张医生,如果喜欢我的科普文章,就请点赞吧!还可以转发这篇文章分享给身边有需要的朋友!关注我还可以看到更多心脏病的健康知识!

来源: 心血管内科张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