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教机构的迁移式收藏保管

民国混乱的社会背景下,圆明园遗址中文物古迹被多方觊觎,盗卖、破坏古砖石事件屡见不鲜。政府面对此形势颇显力不从心,珍贵文物面临“不迁则毁”的境地,故在此情形下,由政府与各文教机构合作,将部分砖石文物迁出圆明园置于机构中保管、陈列。

其中,大学是圆明园砖石收藏主体,所接受圆明园文物,除为陈设展示,亦带有收集学术标本的用意,满足其专业性展览与研究性收藏的需求。如《京报》1925年3月5日报道燕京大学为建设新校舍,希望购买一些古建筑构件以壮观瞻,遂开出重金。燕京大学建筑系主任翟博Gibb氏与清室内务府大臣绍英洽谈购买事宜,买下圆明园雕龙石柱四根、石狮子两个,付款后运走了三根石柱和两个石狮子到燕京大学工地,只剩一根石柱尚未运出, 北郊第二警署听闻此事后出面干涉,将购买者传至警察局。作者提及“圆明园石柱雕刻之美,柱身之大,比天安门石柱有过之无不及”,恳请当局保护。[ 绍英盗卖圆明园石柱 北郊第二警署出而干涉[N].京报,1925-03-05(0007).]《平西报》1932年3月31日称近年燕京大学购买多件圆明园古石,最近将其陆续安放在校园中,现今又将一方长石放置于贝公楼西门前台阶。[ 燕京大学 利用圆明园旧石[N].平西报,1932-03-31(0001).]

北平图书馆亦有收藏圆明园砖石,1931年6月12日《大公报》天津版载:“平西圆明园内有雕花望柱一对,名曰冲天华表,系精巧石匠雕刻汉白玉石而成者,玲珑美丽,世所罕靓。”当局为避免损坏,曾将该对华表运至天安门前摆放,而北平图书馆新址落成后,“为点缀以壮观瞻起见,特函请市政府请将该雕花望柱及盘座赠与该图书馆”,经北平市政府允准后训令公安局、工务局,将华表送交北平图书馆以免废弃。[ 圆明园之冲天华表 移植于北平图画舘门前[N].大公报(天津),1931-06-12(0004).]

中央公园、颐和园、先农公园、市民公园也收集了不少圆明园古砖石。1925年10月8日报载“中央公园前为点缀园内各处景致,以助游人兴趣,曾将京西圆明园内太湖山石,以及各项石质古物运来不少,以便在园内建设奇异山景,俾壮观瞻。”[ 中央公园之土木工 建筑假山之点缀[N].顺天时报,1925-10-08(0007).]

圆明园砖石除上述被直接陈设于公园或校园机构中,也有些进行了改造,如绮春园仙人承露台基座运至中央公园[ 林德祺.空间、文化与权力:清代宫廷园林承露活动考略[J].中国园林博物馆学刊,2023,(00):30-38.],后被改造成景观电灯。《北洋画报》1927年第100期刊载《圆明园最后一石图志》,提及记者游览圆明园看到的一座精美石柱,并和友人与其合影,而再次得见石柱,其已经被安置在中央公园石牌坊前,“上面加了五盏电灯,四条象鼻子突出来,托着电灯很有美术思想,不过许多人却不甚赞成呢”。[ 圆明园最后一石图志(附照片)[J].北洋画报,1927,(100):2.]至今该基座仍存于该公园中,但已经恢复在圆明园时的样貌。中央公园收集的圆明园遗石还不止承露台,1931年9月30日《京报》《旧京琐记(四六)》载,“圆明园旧有二石,曰大青小青,故老相传或呼为破家石,谓清高宗“南巡”至某地,见二石爱之,而惜其难移,有某富家愿悉家资运之,二石至京,而巨产破矣,此语故亦无可考。石上皆有高宗题咏,其巨伟亦殊可惊,小青石今已移至中央公园之来今雨轩。”[ 枝巢子.旧京琐记(四六) 八 城厢(续)[N].京报,1931-09-30(0009).]

1927年9月22日报刊报道先农公园也引入了圆明园古石,“更闻新自圆明园移置太湖佳石,点缀名园,惨淡经营,落成伊迩,将来当与中央北海鼎足而三云。”[ 崭新建筑之先农公园 力加整顿焕然一新[N].顺天时报,1927-09-22(0007).]1937年7月31日《世界日报》发文称颐和园管理事务所为改善园内风景设施,决定安设一块来自圆明园的巨大太湖石,湖石重约四万斤,且“玲珑剔透,价值颇钜”,目前项目已开始动工安置,约在下周即可完工,[ 圆明园旧址 巨太湖石 动工移置颐和园[N].世界日报,1937-07-31(0004).]。1938年3月26日《晨报》《颐和园事务所 整理园务简单说明》提及颐和园仁寿殿前添置了由圆明园移来的数座太湖石,以及一对铜狻猊。[ 颐和园事务所 整理园务简单说明[N].晨报,1938-03-26(0004).]

当盗运破坏成为文物面临的主要威胁时,迁地保护是保护文物实体的底线选择。此等抢救性异地保护的实践,割裂了文物与原环境的联系,丧失了部分历史语境的原真性,在当代视角下虽效果不及就地保护,但也是出于日后将文物归于原处的长远考量,在一定程度上确实保护了文物安全。1939年《中央公园廿五周年纪念刊》第七章专门刊载了园内所藏圆明园古石,“故圆明园遗石近年来为势豪攫取及园户盗卖几尽,甲子冬推广四郊警察始将盗运之事禁绝,而择石之较异者移植中央公园,既供公共游赏,亦可永久保存”,文章称,此举也能杜绝文物继续遭受破坏或者沦落不法商人之手售卖。[ 董玉尘.第七章、本园艺文金石略:文:记圆明园遗石[J].中央公园廿五周年纪念刊,1939,(12月):164-165.]同时诸多文教机构,如公园、图书馆亦带有公众性,文物迁去不仅得到了记录、研究与修复,且依旧可接受参观,满足其公众教育展示的需求。

四、圆明园遗址保管委员会的成立

圆明园的破坏引发了诸多有识之士的担忧,1932年,北平市政府成立圆明园遗址保管委员会,标志着圆明园从民间自发呼吁到官方制度化保护的重要转变。

政府保护的前提是圆明园机构性质的变迁,《大公报》天津版1928年8月12日刊发《北平市政府派员接收公园》,称市政府发表任命许德懋等三人为接收颐和园及附近静宜园、圆明园等处委员[ 北平市府派员 接收公园[N].大公报(天津),1928-08-12(0002).],宣告圆明园收归国有。

《今天新报》《澈查圆明园官产 组织清查委员会》刊文称“圆明园官产,数年来账簿笼统含混糊涂”,市政府拟组织清查委员会进行园产清查。[ 澈查圆明园官产 组织清查委员会[N].今天新报,1929-07-17(0003).]

圆明园古砖石信息的抢救性工作也在同步开展,1932年213日《益世报》北京版载《市府注意古迹,派员调查圆明园砖》,提及市府派出两名视察员以及颐和园事务所职员赴圆明园详尽调查。[ 市府注意古迹 派员调查圆明园砖[N].益世报(北京),1932-02-13(0007).]同年,北平市政府发起成立“圆明园遗址保管委员会”,汇集诸多机构与相关专家学者,《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年第3期也登载“本社应市政府函邀,与各文化机关参加圆明园遗址保管委员会,公同议决保管章程十四条,交由工务局进行”。[ 本社纪事:乙、协助社外事件:(二)成立圆明园遗址保管委员会[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3(3):181.]

圆明园遗址保管委员会的酝酿与成立一事,确对圆明园古迹砖石的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先前异地安置保护的风向也有所转变,如1932年7月26日《大公报》天津版报道《圆明园中乾隆石碑 北平图书馆请赠该馆保存市府以有关古物保管却之》,内容称圆明园一亩园前有乾隆石碑一座,可作为建筑环境的装点之物,北平图书馆遂希望市政府按照先前做法将石碑赠送给该馆收藏保存,“惟市府以圆明园内旧存石件,迭准古物保管委员会来函,以具有历史上价值,应就地妥为保管,以重古物,且该府业经召集有关文化各机关会商,决定组织圆明园遗迹保管委员会保管,刻下正在筹备进行之中。故该园内各项山石,为各方所重视,未便轻易移置,因此特于昨日函复北平图书馆查照云。”[ 圆明园中 乾隆石碑 北平图书馆请赠该馆保存 市府以有开古物保管却之[N].大公报(天津),1932-07-26(0011).]可见这一时期,圆明园古物保存原则也逐渐从异地保存转向就地保存的事实。

而上述对于圆明园研究、勘察与保护的做法,也激起了舆论水花,1933年7月23日《旧都见闻纪 圆明园》一文称,“民国以后,圆明园即归坛庙管理处,内务部分管之,日前见报刊载,官府有对于圆明园注意保管之明令,该园当不致倾圮颓废也。”[ 时感生.旧都见闻纪(二十八)圆明园[N].益世报(北京),1933-07-23(0009).]

圆明园遗址的管理问题也渐有头绪,经多方磋商,该遗址由清华大学接管,1933年11月16日《世界日报》刊文报道清华大学接收圆明园遗址的问题,“刻闻兹事已有端倪,教部正式命令已下,该校业以拟具接收计划,不日即可发表云。”[ 清华大学接收圆明园事 卽实现 接收计划已拟定[N].世界日报,1933-11-16(0007).]

1934年6月7日《益世报》北京版载《圆明园址 清华昨已接收》,称“清华大学接收圆明园,日昨已完全接收完竣,现拟清测地基,改造农场”。[ 圆明园址 清华昨己接收[N].益世报(北京),1934-06-07(0007).]《良友》1936年第117期《圆明园残迹:土中断石》刊登多张圆明园残石照片,文字中介绍了圆明园的位置与历史概况,并悲痛指出“民国以来,圆明园所遗下之雕刻湖石,已日渐散失,政府为保留残迹起见,发归清华大学掌管。摄影所得,不过硕果仅存而已。现在的故都,又复满城风雨了,昔日的创痕尤在,看此能不触目惊心。”[ 程肇民.圆明园残迹:土中断石[J].良友,1936,(117):28.]

政府亦有对清华大学保存圆明园砖石再利用的计划,如1935年1月22日《益世报》北京版刊载《清华大学 保存圆明园遗物 市府调用以修葺古建筑》,指出政府希望利用清华大学收存的圆明园琉璃构件等建筑材料维修北平市内古建筑。[ 清华大学 保存圆明园遗物 市府调用以修葺古建筑[N].益世报(北京),1935-01-22(0009).]几天后的25日,《民报》[ 用圆明园砖瓦修葺平市古代建筑 平市府昨函清华大学协助[N].民报,1935-01-25(0005).]、《时事新报》上海版[ 平市修葺古迹 需用古代砖瓦 拟调用圆明园遗物 已函清华大学知照[N].时事新报(上海),1935-01-25(0004).]亦刊载此消息。

而即使名义上划归高校,由于园中佃户的反对等种种因素,清华大学并未实质上对圆明园形成有效管理,此后圆明园砖石仍时有被盗情形。1936年8月19日《益世报》北京版发文称当年7月11日,清华大学突然发现学校内陈设圆明园古石共丢失十五块,后来侦查人员竟然在校园附近村庄中王耀东地内发现了被盗古迹,遂将王耀东传唤并开庭审讯,报刊详细记载了开庭经过和王的供词。[ 平西园明园 古石被盗案 教员王耀东地内查出赃物 全案人犯地方法院昨审讯[N].益世报(北京),1936-08-19(0007).]

圆明园遗址保管委员会成立后,部分遏制了偷运盗劫,并进行系统性调查。机构的运行与制度的存在,亦是强化公共关注的有效措施,也能及时回应舆论对于圆明园保护的关切、质询,加强舆情引导。但受制于日寇全面侵华带来的时局动荡与政府贫弱导致的经费紧张,很多保护举措未能落地,圆明园的劫难仍在持续。

作者简介:林德祺先生,故宫博物院馆员

来源: 圆明园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