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 CO₂找个 “地下安全屋”
——石油物探技术如何为地球 “降温”?
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公司新兴物探经理部
黄元溢 王天云 王 浩
夏天越来越热?极端天气越来越多?这背后,不断增加的二氧化碳(CO₂)等温室气体“功不可没”。为了给地球“降温”,我国提出了“3060 双碳”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当前,在众多减碳技术中,“二氧化碳捕获和封存”(简称CCS)就像给 CO₂找一个“地下安全屋”,把它长期“封印”起来,不让它跑到大气中“捣乱”。而中国石油东方物探公司新兴物探经理部,正用一系列“物探黑科技” 给这个“安全屋”做“体检”“设计”和“监理”,让CO₂乖乖待在地下,为地球降温,造福人类。
**一、**为什么要给 CO₂找 “安全屋”?
我们每天开车、用空调、工厂生产,都会产生大量 CO₂。这些气体像一层“棉被”裹住地球,让热量散不出去,导致全球变暖。要实现“双碳”目标,光减少排放还不够,还得想办法“回收”已经产生的CO₂。
CCS 技术就是这样一套“回收系统”:先把工厂、电厂等排放源的 CO₂“抓”住(捕获),再通过管道运到合适的地下空间,最后 “锁” 起来(封存)。这套技术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中国石油“绿色行动计划三步走” 的关键一环:到 2025 年左右实现清洁替代,2035 年左右良好布局新能源,2050 年实现战略接替,最终完成绿色转型。
但问题来了:什么样的 “地下空间” 能当好这个 “安全屋”?可不是随便找个山洞就行的。
**二、**合格的 “地下安全屋” 有啥标准?
想象一下,如果你要找一个长期存放贵重物品的仓库,你会关注什么?位置安全、空间够大、方便运输、不影响周围环境…… 给CO₂找 “安全屋”(专业叫 “封存体”)也是一个道理,得满足五大硬指标:
地质稳定:就像仓库不能建在地震带上,封存体所在的地下区域必须“脾气好”,不能有频繁的地质活动,否则 CO₂可能会 “越狱”泄漏。
空间够大**:**得能装下巨量 CO₂。比如一个大型电厂每年排放的 CO₂可能达百万吨级,封存体的 “肚子” 必须足够大,才能满足长期储存需求。
**运输方便:**最好离排放源或管道近,就像仓库离送货点近能省运费,这样能降低 CO₂的运输成本和难度。
**环境友好:**封存过程不能破坏周边生态,比如不能污染地下水、影响植被,要与自然和谐共处。
**技术可行:**现有的技术能搞定注入、监测等操作,确保 “存放” 过程安全高效。
目前,适合当“安全屋”的地方主要有几类:枯竭的油气田(用完的“油桶”正好再装 CO₂)、陆地咸水层(地下深层含钙、镁等矿化度较高水层,空间巨大)、不可开采的煤层等。但这些地方藏在地下数千米,怎么才能找到它们,还得靠“地球医生”——物探技术。
**三、**给地球做 “CT”:物探技术如何 “透视” 地下?
物探技术,简单说就是用地球物理方法“给地球做体检”。就像医生用 CT、B超看人体内部结构一样,物探工程师用地震波等“地下回声”来描绘地下结构。东方物探公司作为全球物探行业的“全能选手”,专门给这些潜在的“安全屋”做“精细体检”,解决三个关键问题:看得清、封得住、存得多。
第一关:看得清 —— 给地下结构画 “高清地图”
要找“安全屋”,首先得知道地下长啥样。但地下环境复杂,比如有些地区地表覆盖着厚厚的黄土,就像给地球盖了层“棉被”,干扰了地震波的“信号”,导致“图像”模糊、噪音大。
东方物探的工程师们想出了妙招:
**给黄土“测湿度”:**黄土的湿度会影响地震波的传播。他们发明了“黄土湿度测量井中装置”,能精准算出黄土的含水率。就像给土壤“量体温”,找到最适合激发地震波的深度,让“信号”更清晰。比如在湿度15% 的地方激发的地震波,比9% 的地方“音质”好得多,能更清楚地反映地下情况。
**让“观测点”排好队:**地震波的“观测点”(炮点)如果分布不均,就像拍照时镜头没对准,画面会变形。工程师们用“方位各向异性参数”来评价炮点是否均匀,就像指挥队伍站成整齐的方阵,确保每个角度都能拍到清晰的 “地下照片”。
**给数据 “去杂音”:**采集到的地震数据可能夹杂各种“噪音”,他们用“数据筛选去噪与一致性处理”技术,就像给数据降噪,让有效信号更加突出,最终测出的地下结构精度大大提高。
第二关:封得住 —— 给 “安全屋” 装 “防盗锁”
找到“安全屋”后,得确保它能把CO₂牢牢锁住,不能漏。这就像给仓库装“防盗锁”,关键看两部分:“屋顶”(盖层)和“墙壁”(断层)。
**给“屋顶”做“抗压测试”:**盖层是封存体上方的岩层,就像仓库的屋顶,必须结实不透气。工程师们开发了“智能多因素盖层稳定性分析技术”,综合考虑盖层的厚度、孔隙度、抗压能力等。通过计算盖层能承受的压力(就像测试屋顶能扛住多少重量),判断它是否能挡住 CO₂。比如一套厚度超过100 米、渗透率低于 0.01 毫达西的盖层,就是优质“屋顶”。
**给“墙壁裂缝”查隐患:**地下断层就像墙壁上的裂缝,可能成为 CO₂泄漏的“通道”。他们用“断层封堵性定量分析技术”,计算断层的泥质含量、渗透率等。就像检查墙壁裂缝的“密封度”,如果断层泥质多、渗透率低,说明“裂缝”被堵死了,CO₂跑不出去;反之则风险高,不能选。
第三关:存得多 —— 算算 “安全屋” 能装多少货
“安全屋”空间够不够大?能装多少CO₂?这需要精准计算。工程师们结合“地球物理反演”和 “CO₂渗流模型”,就像给仓库做 “容量规划”,不仅算体积,还得看 CO₂在里面的“流动路线”。
**模拟 CO₂的“行走路线”:**CO₂在地下不是静止的,会像水一样流动。他们建立了“CO₂渗流模拟模型”,考虑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等,模拟 CO₂注入后如何扩散、停留。比如孔隙度高、渗透率适中的岩层,能让 CO₂均匀分布,储存量更大。
**评估整体“仓储能力”:**综合地质条件、储层大小等,给每个潜在封存体打分。比如储层厚度超过80米、孔隙度大于15%的,就是 “大容量仓库”;厚度小于30米、孔隙度低于10% 的,就只能算 “小储藏柜”。
**四、**成果:从技术到实践,给地球降降温
经过这套“组合拳”,东方物探已经形成了一套针对CCS 的高精度物探技术体系,并在鄂尔多斯盆地等地区成功应用。
**找对了“安全屋”:**成功实施了神华煤制油、榆林化工等 CCS 项目,精准找到了能封存 1143 万吨 CO₂的 “地下仓库”。这相当于给地球减少了2.4 亿棵树才能吸收的 CO₂,够100 万辆车跑 5 年的排放量。
**技术领先国际:**目前全球针对 CO₂封存地质选址评价的物探技术还不多,东方物探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相关论文在国际会议上获奖,为全球减碳提供了 “中国方案”。
随着 “双碳” 目标推进,我国每年需要减排的 CO₂超过 2.6 亿吨,CCS 技术的市场潜力巨大。东方物探的工程师们还在继续升级技术,比如用人工智能更精准地预测储层,用三维地震技术实现 “全流程监控”。
从捕获到封存,每一步都凝聚着中国石油人的智慧和担当。给 CO₂找 “安全屋”,不仅是一项技术创新,更是对地球的承诺。相信在这些 “黑科技” 的守护下,地球会慢慢 “降温”,我们的夏天会越来清凉,未来会越来越绿色。
中国石油,正在用科技的力量,为地球编织一张 “低碳防护网”。而这张网的每一根线,都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来源: 中国石油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