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楼下的混凝土路面是不是总有些细微裂缝?这些“小伤口”看似不起眼,却会让雨水、腐蚀性气体渗入,导致钢筋锈蚀,缩短建筑寿命。传统修复需人工灌浆,成本高且难以触及隧道、桥梁等“隐蔽部位”。而我国同济大学团队最新研究显示,将建筑废料制成的再生混凝土骨料(RCA)涂上硅酸钠涂层,作为“细菌胶囊”,可让混凝土裂缝7天愈合率达90%,28天裂缝面积填充率86.4%,水密性恢复超70%。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为绿色基建提供“变废为宝”的自修复方案。
混凝土裂缝像“老化皱纹”,传统修复成本超千亿
混凝土是全球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却因脆性易开裂——建筑服役10年内,80%会出现0.1-0.5毫米裂缝,如同“皮肤失去弹性长皱纹”。这些裂缝会让钢筋锈蚀速度加快10倍,桥梁维护成本增加40%。全球每年用于混凝土裂缝修复的费用超千亿美元,而地下隧道、海上平台等“难达区域”的裂缝更是难以处理。
“自修复混凝土是理想方案,但细菌在高碱环境(混凝土pH≈13)中易‘失活’。”研究团队解释,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MICP)技术通过细菌代谢产生碳酸钙填充裂缝,如同“微型施工队”,但细菌直接混入混凝土会被强碱杀死。因此,需要“保护壳”让细菌在裂缝出现时再“苏醒”。
再生骨料+硅酸钠涂层,打造“智能细菌胶囊”
团队创新设计“再生骨料细菌载体”,将建筑废料“变废为宝”:

再生骨料“多孔胶囊”:建筑 demolition waste 制成的RCA,表面有大量孔隙,如同“海绵”吸附细菌和营养物(酪蛋白、大豆蛋白),每100克RCA可装载4×10⁹个巴氏芽孢杆菌孢子;
硅酸钠“保护涂层”:用硅酸钠溶液喷涂RCA表面,形成光滑保护膜,像“胶囊外壳”隔绝高碱环境,避免细菌提前失活。当裂缝出现时,涂层破裂,水和氧气渗入,激活细菌代谢;
“一石二鸟”环保设计:RCA替代天然骨料,减少建筑废料填埋(我国每年产生超20亿吨建筑废料),硅酸钠涂层来自工业副产品,成本降低30%。

20%替代率效果最佳,7天裂缝“基本愈合”
实验中,团队将RCA按10%、20%、30%、40%替代天然骨料,测试自修复效果:

愈合速度:20%替代率时效果最佳,初始裂缝宽度0.3-0.4毫米,7天愈合率约90%,裂缝几乎“看不见”;28天裂缝面积填充率86.4%,远超无细菌的对照组(仅33.7%);
水密性恢复:快速吸水场景下,水密性恢复率74.4%(对照组仅46%),慢吸水场景29.8%,说明裂缝被有效密封,阻止水分渗透;
强度影响:虽因RCA弱界面导致劈裂抗拉强度降低19.6%-29%,但通过优化配合比可弥补,不影响实际使用。

电镜观察显示,修复产物主要为方解石(碳酸钙晶体),紧密填充裂缝,如同“自然结痂”,而对照组仅靠混凝土自生气愈合(未水化水泥继续水化),效果有限。
建筑废料“二次生命”,助力“双碳”目标
该技术不仅解决混凝土自修复难题,更推动建筑废料资源化——每利用1吨RCA替代天然骨料,可减少0.8吨CO₂排放,按我国每年10亿吨水泥用量计算,推广后年减排8亿吨。团队下一步计划优化涂层韧性,提高骨料与混凝土界面强度,目标3年内实现工程应用。
论文通讯作者徐静教授表示:“再生骨料‘细菌胶囊’将建筑废料转化为‘修复资源’,为韧性基础设施和低碳建筑提供新思路。”

来源: FrontCIV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