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建筑裂缝像“毛细血管破裂”逐渐蔓延,传统混凝土只能依赖人工修复,而我国科研团队最新研究显示,通过粉煤灰、矿渣等补充胶凝材料(SCMs),自修复混凝土可实现裂缝“自主愈合”,28天水吸收降低68%,抗压强度恢复70%,碳排放减少30%,为绿色基建提供可持续方案。香港理工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团队在《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发表的综述指出,这种“工业废料变修复剂”的技术,不仅提升混凝土自愈能力,还能降低水泥用量,推动建筑行业低碳转型。
传统混凝土“吃水泥”不环保,SCMs变“绿色医生”
混凝土是全球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但其生产伴随高碳排放——每生产1吨水泥排放0.8吨CO₂,占全球工业排放的8%。而补充胶凝材料(SCMs)如粉煤灰、硅灰、矿渣,多为工业废料,替代30%-50%水泥后,不仅减少碳排放,其活性成分还能像“微型修复剂”,遇水后持续水化生成钙硅石凝胶(C-S-H),填充裂缝。
“传统混凝土像‘一次性餐具’,而SCMs改性混凝土是‘可降解材料’。”研究团队解释,SCMs中的活性SiO₂、Al₂O₃与水泥水化产物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更多凝胶,堵塞裂缝通道。实验显示,掺入30%矿渣的混凝土,28天裂缝闭合率达52%,比纯水泥混凝土提升40%,且水渗透深度降低61%,抗氯离子侵蚀能力增强50%。
双掺SCMs“协同增效”,自愈能力提升2倍
团队通过“材料混搭”策略,让SCMs发挥“1+1>2”效果:
- 粉煤灰+矿渣“黄金搭档”:粉煤灰颗粒填充孔隙,矿渣提供高活性铝酸盐,双掺后混凝土密实度提升2.8倍,像“给混凝土骨架填缝+加固”。数据显示,这种组合使混凝土抗渗性提升68%,适合地下隧道、水池等防水工程;
- 硅灰“纳米级修复师”:硅灰粒径仅0.1微米,比水泥细100倍,可深入50微米以下微裂缝,水化生成的凝胶强度达40 MPa,相当于普通混凝土强度的1.3倍,让裂缝自愈更彻底;
- 碳化反应“二次愈合”:SCMs降低混凝土碱度,加速二氧化碳碳化,生成碳酸钙晶体,像“裂缝处自动结痂”,在潮湿环境中,碳化深度可达2毫米,进一步密封裂缝。
X射线CT“透视”自愈过程,工业废料利用率提升80%
研究采用X射线 computed tomography(XCT)和扫描电镜(SEM),首次“透视”混凝土内部自愈细节:
- 微观结构优化:掺入SCMs后,混凝土孔隙率从18%降至8%,孔径小于50纳米的无害孔占比提升50%,像“海绵变致密岩石”;
- 裂缝填充机制:28天后,100微米裂缝被C-S-H凝胶和碳酸钙完全填充,界面过渡区(ITZ)厚度从40微米减至20微米,强度提升35%;
- 工业废料大变身:每吨SCMs替代水泥可减少0.8吨CO₂排放,按全球每年10亿吨水泥用量计算,推广后年减排8亿吨,相当于停驶2亿辆汽车。
极端环境显身手,海洋工程寿命延长20年
在模拟海洋高盐雾环境测试中,SCMs改性混凝土表现亮眼:
- 抗腐蚀能力:氯离子渗透系数降低60%,钢筋锈蚀速率减慢4倍,适合码头、跨海大桥;
- 冻融循环抗性:在-20℃至20℃循环500次后,强度损失仅15%,是普通混凝土的1/3,适合东北、西北寒冷地区;
- 成本效益:SCMs成本仅为水泥的1/5,每吨混凝土成本降低15元,全生命周期维护费用减少40%。
未来:智能调控SCMs配比,实现“按需自愈”
尽管优势显著,SCMs仍面临“早期强度低”难题——3天强度比纯水泥混凝土低20%。团队提出解决方案:通过机器学习优化SCMs配比,结合纳米碳酸钙“早强剂”,7天强度恢复至设计值的90%。未来还可开发“梯度SCMs混凝土”,表层高硅灰抗渗,内部高矿渣增韧,实现“按需自愈”。
论文通讯作者指出:“补充胶凝材料不仅是混凝土的‘自愈剂’,更是建筑行业的‘减碳利器’。”随着双碳目标推进,这种“变废为宝”的技术有望让基础设施寿命延长20年,推动绿色基建迈上新台阶。
来源: FrontCIV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