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开车经过桥面时,是否注意过那些细微的裂缝?这些“皮肤伤口”不仅会降低混凝土强度,还会让雨水、腐蚀性气体渗入,导致钢筋锈蚀,最终缩短基础设施寿命。传统修复像“贴创可贴”,需定期灌浆、喷涂,全球每年为此花费超千亿美元。而我国香港理工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团队最新研究显示,通过细菌矿化、胶囊愈合剂等技术,自修复混凝土可实现裂缝“自动愈合”,28天闭合率超90%,抗压强度恢复70%,耐久性提升50%,让桥梁、隧道等基础设施寿命延长3倍。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Frontiers of Structural and Civil Engineering》,为韧性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绿色方案。
传统混凝土“易受伤”,自修复技术成“内置医生”
混凝土是全球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占基建工程量的70%以上,但脆性导致裂缝几乎不可避免——建筑服役10年内,80%会出现0.1-0.5毫米裂缝,像“老化皮肤失去弹性”。这些裂缝会让钢筋锈蚀速度加快10倍,桥梁维护成本增加40%。传统修复需人工钻孔、注浆,对地下隧道、海上平台等“难达区域”几乎无能为力,而自修复混凝土像“内置医生”,能在裂缝出现后自动启动修复机制。
“自修复混凝土分‘自然结痂’和‘主动急救’两类。”研究团队解释,自生气愈合(如未水化水泥颗粒遇水继续水化)像“小伤口自己结痂”,可修复0.1毫米以下微裂缝;自主愈合则像“随身携带急救包”,通过细菌矿化、胶囊/纤维释放愈合剂等,修复0.1-2毫米裂缝。其中,细菌基自修复最具前景——将巴氏芽孢杆菌等“产钙细菌”封装在多孔载体中,裂缝出现后,水和氧气激活细菌,它们代谢产生碳酸钙,像“微型施工队”填充裂缝,28天可让0.5毫米裂缝完全闭合。
三大“修复神器”:细菌、胶囊、纳米材料
团队系统梳理了自修复混凝土的核心技术,关键突破在于“精准调控修复过程”:
- 细菌矿化“生物胶水”:用硅藻土、 hydrogel等载体保护细菌,避免高碱环境(混凝土pH≈13)杀死细菌。实验显示,添加20%细菌载体的混凝土,裂缝闭合率达95%,生成的碳酸钙晶体强度达30 MPa,相当于普通混凝土强度的1/3。
- 胶囊“定时释放”愈合剂:将环氧树脂、聚氨酯等愈合剂封装在玻璃/聚合物胶囊中,裂缝扩展时胶囊破裂,愈合剂流出固化,像“破裂后自动释放胶水的微型胶囊”。直径5毫米的胶囊可修复1.5毫米裂缝,强度恢复率超60%。
- 纳米材料“增强骨架”:添加纳米SiO₂、碳纳米管等,提升混凝土韧性和自愈效率。纳米SiO₂可加速水泥水化,生成更多钙硅石凝胶(C-S-H),像“给混凝土骨架加钢筋”,让自修复速度提升2倍,且纳米颗粒可桥接微裂缝,减少裂缝扩展。
实验室到工程:28天裂缝闭合,耐久性提升50%
在模拟工程测试中,自修复混凝土表现亮眼:
- 快速愈合:细菌基混凝土在20℃、湿度90%条件下,7天裂缝闭合50%,28天达90%,远超传统自愈合(仅30%);
- 强度恢复:抗压强度从开裂后的50 MPa恢复至85 MPa(原强度90 MPa),恢复率70%,弯曲强度恢复率达65%;
- 耐久性飞跃:氯离子渗透系数降低50%,抗冻融循环次数从200次提升至300次,意味着在海边、寒冷地区使用寿命延长3倍。
“最关键的是成本可控。”研究团队指出,细菌基自修复混凝土每吨成本增加约50美元,仅为传统修复成本的1/10,且可工业化生产——通过3D打印将胶囊/细菌载体均匀混入混凝土,不影响施工流动性。
未来挑战:让“自愈”更智能、更持久
尽管前景广阔,自修复混凝土仍需跨越“三道坎”:一是细菌存活难题,高碱、干燥环境下细菌寿命仅3个月,需开发更耐候的载体;二是胶囊分散不均,可能导致局部修复失效,需优化搅拌工艺;三是长期稳定性,愈合产物在干湿循环下可能开裂,需结合纤维增强。
论文通讯作者江希教授表示:“下一步将开发‘多重自愈’系统,比如细菌+胶囊复合,同时修复表面和内部裂缝。未来,自修复混凝土有望让桥梁‘百年免修’,隧道‘自动抗渗’,为‘双碳’目标下的绿色基建提供材料支撑。”
来源: FrontCIV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