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 称:绿宝铎草
功 效:清肺止咳,健脾和胃
在植物的世界里,大多数植物都是常见的普通物种。即使生长在山野间,也能彰显超强的生命力,虽然看似平凡,却藏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傲气。尤其在长白山区,看似很普通的植物,总能够让人感受到与众不同的尊贵气息。这些自带美好的植物,仿佛是山林忠诚的守卫,守护着这片土地,悄然调动了我对故乡的眷恋。
宝珠草,极其普通的植物,但是,它有一个贵气的名字,不知不觉中,它也变得珍贵了。宝珠草隶属百合科万寿竹属,是一种典型的双子叶植物。《植物名实图考》曾这样记载宝珠草:“叶如竹而花垂珠,生于幽涧。”寥寥几字,它的神韵便勾勒出来。在中国它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除了中国,宝珠草在朝鲜、日本以及远东地区也能遇见。
以低调之姿生长的宝珠草,隐居在海拔约500米至600米的深密林区。偏爱特定的生境,尤其钟情于有七分阴凉与三分阳光交织的林缘地带,山坡的草地也是它生长的理想之所。适宜的湿度,与多年累积的落叶层,发酵成肥沃的土壤,成为它养分的来源。
那年春末,我沿着山坡奔往瞭望塔,春天的林海已换好绿装。这抹绿,看一眼,心情都如吃蜜一般舒舒坦坦。午后的阳光,透过树冠铺在林间小径。我循着这条只有守山人走过的路,踩着松软枯叶前行。小径的两旁,各种野草彪着劲在拔高,小灌木悠然地摇摆,时而频频招手,似在热情指引;时而静止沉默,仿佛对我视而不见。暮春的山风裹挟着山谷的凉意拂过。攀过了一道坡后下行,一缕缕蘸饱蜜味的香味悄然飘入鼻息,这便是我与宝珠草的初见。
起初我对宝珠草并不熟悉。初见时,还对它的身份做出多种猜测。但很遗憾,种种猜测都是错误的。最初看到它的时候,我还以为它是山糜子,但经过仔细辨认后,发现它不是山糜子。它看起来与玉竹极为相似,但实际上也不是玉竹;它的形态又让我联想到鹿药,然而它并不是鹿药。只因它的植株外形与许多植物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在人类的世界称之为“撞脸”。为此,我竟然错误地将它与其他植物混淆,从而对它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关于宝珠草的传说与诸多故事一直相连,悄然间也为它的花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传说中宝珠草被视为仙药。相传,深山中有一仙人云游至长白山,偏逢百姓饱受疾病折磨,生活困苦不堪。仙人怜悯众生,将手中的仙珠洒向大地,仙珠落地之处,便生出宝珠草。百姓们尝试用宝珠草入药,惊奇地发现病痛逐渐减轻。
从此,宝珠草便被视为仙人赐予的福泽,在民间口口相传,成为驱散病痛的希望之草。
还有传说它与爱情相关。一对恋人为躲避战乱,一路颠沛流离,来到长白山区域。然而,女孩不幸染病,生命垂危。男孩心急如焚,在山林中四处寻觅草药。几乎绝望之时,忽然看到一片散发着微光的草丛,那正是宝珠草。男孩将宝珠草采回,熬成药汤喂给女孩。女孩服下后,病情奇迹般好转。后来,他俩就在长白山下安家,守护着这片象征爱情与希望的宝珠草。如今,每当人们看到宝珠草,情不自禁就会想到坚贞不渝的爱情。
于是,我屈尊跪在宝珠草前,拨开周围的野草,专注地欣赏这株深山里的“美人”。
宝珠草是从宿根上萌芽,根状茎非常短,但根系很发达,如精心编织的网络,根茎匍匐扎进厚厚的枯叶层,努力汲取着大地的养分,牢牢锁住生存的希望。它的茎高在三十到八十厘米之间,慢慢出现分枝。叶片似翠玉,互生排列,叶片的形态先端短些渐尖,有时会有短尖头,横脉在叶片上清晰如刻,叶片质地类似纸张,表面覆盖着一层蜡质角质层,这是它的“天然防水层”,作用非凡,不仅能有效减少水分蒸腾,还让宝珠草在水分相对匮乏的环境中储存生机,还能巧妙地将雨水从叶片上凝成串珠滚落,避免积水过多导致叶片腐烂,可谓一举两得。叶片的背面和边缘略有粗糙。
宝珠草茎顶的花朵令人称奇。花朵将植物之美淋漓尽致托举。半透明的花瓣好似凝脂雕琢而成的铃铛,轻盈且精致。花朵颜色淡绿色,一到两朵花优雅地生于茎或枝的顶端,六片花瓣向内微微卷曲且倒垂。每一片花被对应一枚雄蕊,花被片展开时是矩圆状披针形,脉纹明显,基部囊状。花丝与花瓣同色,花药黄色,与花丝拉近等长。花柱也与花瓣同色,柱头有三裂,向外弯卷。嫩绿色的子房坐落于花丝中央,长度与花柱相近或者稍短一些。整个造型是如此和谐又精致。
宝珠草形态“设计”独具匠心,不仅仅是视觉上的美感,也让它与夜行性的长喙蛾类之间,有着精妙的传粉关系。花朵内部的蜜腺位于花筒的底部,为吸取甜美的花蜜,蛾类必须倒悬着身体,将细长的口器伸入其中。正是这一举动,花粉悄然附着在蛾类的身体上。当蛾类飞向另一朵花时,一场高效的传粉之旅便悄然启动,默契配合,完美地诠释自然界中的和谐共生,不禁让人赞叹生命的奥妙。
我在瞭望塔的顶端驻足良久,准备踏上归途时,天色已经逐渐暗淡。暮色如同一层轻纱,悄无声息地在山林之间弥漫,林海也被染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回返途中,我再次与那丛宝珠草相遇了。晚风轻柔地拂过,低垂的花朵在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着亘古不变的密语,与我倾诉着它们的秘密。宝珠草悬垂的姿态,看起来在示弱,实际并非如此,花朵之所以选择悬垂,只为更好地回望自己的来处,为了在岁月的长河中,保持与大地的情感相连。
宝珠草耗费多年的时光,织就庞大而复杂的根网。一切的努力,都是为了在某个温暖的春日,将珍珠般的花朵骄傲地举过头顶,毫不保留释放美丽。那丛花在风中摇曳,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宛如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不仅仅装饰山林,更盛放着经年累月凝聚的星光。每一朵宝珠草的花朵里,都蕴藏着无数夜晚的星光,仿佛是大自然赋予它们的无尽宝藏。在这片宁静的山林中,宝珠草散发着的魅力唯它独存,只为诉说着生命的奇迹,诠释自然的奥秘。这是它的坚韧,也是它对生命的执着。
幽林深处宝珠现,绿影摇曳意绵绵。
只因宝珠草的花朵颇为独特,果实才更显奇异。花落后,球形浆果逐渐膨胀,从嫩绿渐变为深沉的墨绿,直至完全成熟时,才转为黑色。黑色的浆果圆润似黑珍珠,它们是鸟儿的能量来源,也是传统医药中用于清热的药材。它不与阳光争辉,不求世人关注。它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喧闹与炫耀。每颗浆果内含二至三粒红褐色的种子,小小的种子承载着自然循环的使命,在合理的领域扎根生长,倔强释放力量。人类有时会收藏它的种子,把玩中,也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尽管宝珠草尚未在现代中医药学的权威文献中,得到正式的记载与认可,但在山区居民的心目中,生长在山间的宝珠草,无疑是驱散“山岚瘴气”的神奇植物。在采草药的人眼里,宝珠草还被赋予“石斛姊妹”的称号。它的肉质根茎,经过晒干处理后,形态像一串串珠链般美丽。在农村,年长者常会取用三两根宝珠草须根泡制酒水。他们深信,自制的宝珠草药酒,饮用后,能够有效地润燥生津,缓解身体不适。此外,还有人将宝珠草与雪梨同煮,用独特烹饪方式,调治春秋时节出现的咽喉不爽。世代传承的民间知识,宛如叶尖上轻轻摇曳的露珠,看似微小,却能映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微妙光芒,又如人与自然之间深厚而细腻的情感纽带。宝珠草所蕴含的智慧与经验,没有华丽的言辞,也无科学的证明,但是,在山里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却不可替代。
其实,宝珠草酷似隐居深山幽谷的仙女,保持着谦逊与含蓄。无需任何华丽的装扮,仅以自己的方式,在大自然的舞台之上,静默无声地演奏着属于自己的生态乐章。它的生长过程似乎向我们昭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即便处于荒凉的,被遗忘的角落,依然能够凭借自身的努力与坚持,活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宝珠草的存在,不仅代表一种植物的生长,更象征一种生命态度的展现,无论所处的环境如何,都能寻找到适宜的舞台,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足矣。
初审 | 陈嘉琦、李书豪
复审 | 魏星华
终审 | 韩永林
来源: 吉林科普微窗